烏山戰役































烏山戰役

韓戰的一部分

Osan Bazooka Team.jpg
美軍士兵羅伯特·維齊希(Robert L. Witzig)在烏山戰役期間,手持2.36英吋巴祖卡火箭筒瞄準朝鮮人民軍戰車。其右側的肯尼斯·沙德里克後來經新聞報導為韓戰期間第一位陣亡的美國軍人。






日期1950年7月5日
地点 大韓民國京畿道烏山面
(今烏山市)
结果
朝鮮人民軍勝利
参战方



  • 美國 美軍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鮮人民軍

指挥官和领导者



  • 美國 查爾斯·史密斯


  • 美國 米勒·佩里負傷英语Wounded in action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李權武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柳京洙朝鲜语류경수


参战单位



  • 美國 第21步兵團1營英语21st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
    (史密斯特遣隊)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第4師英语4th Infantry Division (North Korea)


  •  * 第16步兵團


  •  * 第18步兵團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第105裝甲師


  •  * 第107戰車團


兵力

540名步兵及支援兵力


  • 5,000名步兵

  • 36輛坦克


伤亡与损失


  • 60人陣亡[1]

  • 21負傷[1]

  • 82遭俘

  • 1門榴彈砲毀損、5門棄置




  • 42人陣亡

  • 85人負傷

  • 1輛坦克毀損、3輛故障


烏山戰役(韓語:오산 전투英语:Battle of Osan),或稱竹美嶺戰役죽미령 전투[2],發生於1950年7月5日,是韓戰期間美軍與朝鮮人民軍最早的交鋒之一。由美軍步兵第21團第1營英语21st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約400名兵員為主力、一個砲兵連為支援的史密斯特遣隊(Task Force Smith)開赴大韓民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以南的京畿道烏山面,奉命殿後英语rearguard延遲人民軍的推進,同時讓美軍額外兵力抵韓組建更強化的南方防線。史密斯特遣隊缺乏反戰車砲和有效的步兵用反戰車武器,僅有落伍的2.36英吋火箭彈發射器和一些57毫米無後座力炮。除了有限的反戰車高爆彈供特遣隊的105毫米榴彈砲使用外,勘足打擊蘇聯製T-34坦克的協同操作武器仍未發配給駐屯韓國的美國陸軍部隊。


7月5日早晨,兩軍於烏山的竹美嶺爆發首波對戰[3],一支配有蘇製T34/85坦克的朝鮮人民軍戰車縱隊攻過了特遣隊,並繼續揮兵南下。當朝鮮坦克突破美軍陣線後,史密斯特遣隊又對著接近其陣地的5,000名朝軍步兵開火,暫時拖住了其行進速度。但是人民軍最終攻克美軍側翼英语flanking maneuver,擊垮了美方陣地,寡不敵眾的史密斯特遣隊餘部則展開潰退。


烏山戰役以朝鮮人民軍的勝利告終。參戰的史密斯特遣隊除了裝備落伍之外,兵員訓練及作戰經驗亦不敵人民軍,而後者的進軍雖然因為烏山之戰了而受到耽擱,但事後仍通過烏山,擊退了後方其他的美軍和大韓民國國軍部隊,一路挺進至韓國最南角的釜山環形防禦圈,直到其攻勢在當地受挫為止。韓戰結束之後,韓美兩國先後於烏山設置「聯合國軍初戰紀念碑」(유엔군 초전기념비)、「聯合國軍初戰紀念館」(유엔군 초전기념관)等設施,追念此役。需注意联合国于7月7日才
通过84号决议,后开始组建联合国军;史密斯特遣队此时作战并未获得联合国认可。




目录





  • 1 背景

    • 1.1 戰爭爆發


    • 1.2 史密斯特遣隊



  • 2 戰役始末

    • 2.1 坦克縱隊


    • 2.2 步兵縱隊


    • 2.3 美軍撤退



  • 3 後續


  • 4 註釋及參考文獻

    • 4.1 註釋


    • 4.2 參考文獻


    • 4.3 線上資源


    • 4.4 書目



  • 5 外部連結




背景



戰爭爆發


1950年6月25日夜間,朝鮮人民軍的10個師對其南鄰的大韓民國展開全面進攻,為數89,000人的參戰兵力分成6股縱隊,使韓國國軍猝不及防,陷入大亂。規模較小的韓國陸軍苦於普遍的組織、裝備不周問題,對戰事缺乏準備[4]。韓國國軍前線的38,000人進行了孤立抵抗,但朝鮮人民軍憑藉數量優勢將之摧毀,接著便開始步步南征[5]。韓軍大部分部隊在攻勢之下都進行了後撤,首都漢城則在6月28日落入朝軍之手,逼迫韓國政府和遭到重創的軍隊退往更南之處 [6]


為了防止韓國瓦解,美国直接武装干涉朝鲜半岛内战。美國第7艦隊調遣第77特遣艦隊英语Task Force 77 (United States Navy)、由福治谷號航空母艦領航;英國皇家海軍東方艦隊英语Eastern Fleet則派出了凱旋號英语HMS Triumph (R16)在內的數艘船艦,提供海空支援[7]。縱使兩國海軍成功包圍了朝鮮,並派出戰機阻攔人民軍,這些措施仍無法停止其南進攻勢[8],美國總統哈瑞·杜魯門遂命令陸上部隊赴韓填補空中支援的不足[9]。然而,美軍在遠東的兵力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5年以來已逐漸下降,距離韓國最近的援軍則是師部設在日本的美國第八軍團第24步兵師英语24th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States)。美國軍費的削減意味著該師戰力不足、裝備過時[9]


美24師師長威廉·弗里希·迪安少將判定第21步兵團英语21st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是全師3個團級單位中備戰程度最佳者,並決定派遣21團1營出戰,因該營營長查爾斯·布拉德福德·史密斯中校(Charles Bradford Smith)是最富經驗的領導,曾親身投入二戰期間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史密斯麾下1個營的兵力隨即由C-54運輸機英语C-54 Skymaster從24師的駐地空運到韓國,並快速進行了部署,藉以阻擊進攻的朝鮮人民軍,實施延遲戰,讓師上其他的部隊能走海路抵韓[10]



史密斯特遣隊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你到釜山後就前往大田。我們想要盡己之力、把北朝鮮擋的離釜山越遠越好,盡可能在最遠之處阻斷主要道路。去跟丘奇將軍英语John H. Church聯繫,如果你找不到他,就到大田去,可以的話就再走遠點。抱歉我不能給你更多資訊了——我知情的只有這些。祝你好運,希望上帝保佑你和你的弟兄!


——威廉·迪安少將對史密斯中校的囑咐[11]




史密斯特遣隊抵達韓國大田鐵路車站


美24師的第一支部隊於6月30日離開日本九州的板付空軍基地[12]。史密斯特遣隊以其隊長的姓氏命名,隊員中的406人來自21團1營,134人則來自米勒·佩里中校(Miller O. Perry)麾下的第52野戰砲兵營A連[13][14]。兩個單位均裝備不齊、兵力不足:21團1營僅有兩個連(B連和C連)的步兵,與美國陸軍正規營級部隊的3連個截然不同。該營抽調了營部連所需兵員數量的一半,通信排與重兵器排也各出了半個排的兵力,而此兵器排的裝備包括6支陳舊的M9A1火箭筒、2門75毫米無後座力砲、2門4.2英吋迫擊炮英语M2 4.2 inch mortar和4門60毫米迫擊炮,這些設備大部分都取自戰力不足的21團[15]。整個特遣隊的砲兵支援均由A連構成,其所用的武器則為105毫米榴彈砲[9],配有1,200發高爆彈,但仍不足以穿透坦克裝甲。該砲隊分到的反戰車高爆彈僅有6發,並且全部配給主砲陣地前端的6號榴彈砲[13]


@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360px).mw-parser-output .quoteboxmin-width:100%!important;clear:both!important;margin:0 0 0.8em!important;float:none!important



史密斯特遣隊戰鬥序列



  • 第21團英语21st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1營,營長查爾斯·史密斯中校Charles B. Smith
    • 營部排

    • B連,連長查爾斯·湯瑪斯中尉Charles Thomas[16]

    • C連,連長理查·達什默上尉Richard W. Dashmer[16]

    • 重兵器排


  • 第52野戰砲兵營,營長米勒·佩里中校Miller O. Perry[17]
    • A連,連長杜恩·史考特中尉Dwain L. Scott[16]




史密斯特遣隊大部分的兵員都是沒有戰鬥經驗的青年,僅受過8週的[18]基礎訓練[19]。軍官當中只有3分之1的人參加過二戰[11],有參戰經歷的士兵更低達6分之1[20]。縱然如此,這些人員當中仍有許多人是志願加入特遣隊[15]。各個單兵只配有120發彈藥和2天份的C口糧[20]


截至7月1日[21],史密斯特遣隊已經全員抵韓,並在大田簡易設立了隊部[14][22]。不久之後,特遣隊便透過鐵路和卡車北上,迎戰朝鮮人民軍[23]。在數支入韓執行初期「震懾」朝軍任務的小型美軍部隊當中,史密斯特遣隊即為最早的一支,旨在延緩規模大得多的人民軍部隊,換取更多美軍部隊援韓的時間。史密斯部隊的使命是竭其所能地北進,與人民軍交戰並遏阻其攻勢,好讓24師能到韓國增援[14][24]。迪安師長親自囑咐史密斯去水原南下的公路沿線截停朝軍,且要盡可能「遠離釜山」[11][25]


3天之後的7月4日[21],史密斯部隊將據點選在兩座能夠觀望公路的山丘上,位在烏山以北、水原以南6英里(9.7公里)處及漢城以南25英里(40公里)處[11][26]。兩座山脊與路面的高度落差可達300英尺(91米),提供的視野可以一覽無遺地眺望到水原。該營也在山脊上劃設1英里(1.6公里)長的陣線[20]。7月5日凌晨3時,部隊抵達竹美嶺,分別將B連和C連部署在公路左右兩側,榴彈砲陣地則位於山嶺後的水清里(수청리[3],當中5門榴彈砲置於步兵後方1英里(1.6公里)處,而配有6發反戰車高爆彈的6號榴彈砲設在步兵與另5門榴彈砲之間的中途位置[27]。史密斯特遣隊於當地等待進軍中的朝鮮人民軍到來[9],其陸上支援兵力為金熙濬中校(김희준)指揮的韓國國軍第17團[2][註 1],駐紮烏山以南0.93英里(1.50公里)的葛串里(갈곶리[28],但空中支援卻因雨勢過大而無法實施,史密斯隊長和佩里營長只得冀望砲隊的火力能夠奏效[15]



戰役始末



坦克縱隊






朝鮮人民軍戰鬥序列



  • 第4師英语4th Division (North Korea),師長李權武少將[2]
    • 第16步兵團,團長朴勝熙大校(박승희[2]

    • 第18步兵團,團長金熙俊大校(김희준[2]



  • 第105裝甲師,師長柳京洙朝鲜语류경수少將[2]
    • 第107戰車團




7月5日早晨7時30分左右[1],史密斯特遣隊觀測到朝鮮人民軍第105裝甲師第107戰車團隸下一支由8輛T-34/85坦克組成的縱隊向他們接近[30],此批從漢城南下的人民軍部隊正在追擊後撤中的韓國國軍[31]。8時16分,美軍砲兵對進擊中的朝軍坦克開了第一砲[9]。距其步兵部隊尚有2公里(1.2英里)之遙的戰車,雖然遭105毫米榴彈砲擊中,但不受影響[1]。當其繼續前進至美軍陣地700米(2,300英尺)以內時,75毫米無後座力炮又接著開火,成功命中領隊的坦克,卻沒造成它們損傷[13]。儘管人民軍坦克開火回擊,不過卻因為無法鎖定美軍陣地和砲火佈設位置,因此沒有起到作用[1][13]




於烏山戰役中出現的T-34坦克是1950年代朝鮮人民軍的制式裝甲車。


坦克一到達步兵陣線,奧利·康納少尉(Ollie Connor)就在射程15碼(14米)之處用其M9A1火箭筒射出約22發的2.36英吋火箭彈,當中有些砲彈引爆失敗,其餘引爆者中則有幾發命中了數輛T-34坦克的後部鋼板,即全車裝甲最薄之處。然而這些彈頭卻貫穿不了裝甲,因此人民軍坦克繼續前進,無視路障沿路而下。坦克操作員認為這些路障是韓國國軍所設,因未對其構成重大威脅,而決定將之忽略[32]。當坦克縱隊開抵道路頂端的時候,砲組組長赫爾曼·克里奇菲爾德下士(Herman V. Critchfield)領導的前線榴彈砲和5位砲手發射了反戰車高爆彈,炸毀前兩輛坦克,並讓其中一輛著火[1]。燃燒的坦克上有一名乘員手持PPSh-41冲锋枪出現,在戰死前射殺了美軍機槍組的一位組員,成為美軍在韓戰陸上戰鬥中的第一起傷亡,該員身分在後來誤判為肯尼斯·沙德里克[33]。耗盡了反戰車彈的榴彈砲,開始發射高爆彈,然後被第3輛T-34擊毀,該輛坦克接著又不顧美軍榴彈砲和巴祖卡的火力而向前開行。美軍眼見另一部T-34坦克的履帶因105毫米砲彈砲擊而受損,遂設法將之破壞[34],但T-34坦克的履帶也輾斷了美方步兵、砲兵兩部隊間的通訊電纜,致使混亂狀態加劇。佩里營長在試著讓故障坦克的乘員投降時,腿部遭朝鮮人民軍小型兵器開火擊中而受傷,而他麾下的砲兵部隊也繼續射擊朝軍坦克,不過沒有起效[33]


不到1小時後,由25輛T-34坦克組成的第2批縱隊抵達當地,以單輛或三兩成群的方式前進,未明顯形成正式隊型。榴彈砲射中了此縱隊中1輛坦克的履帶,使之故障,並毀損另外3輛。朝軍坦克已摧殘了前線的第6號榴彈砲,並傷及一名砲組組員,步兵的死傷人數估計有20人。除步兵陣線後方的所有停放車輛遭其擊毀之外,砲兵主陣地剩餘5座105毫米砲的其中1座也受到近距開火而輕微損傷[1][35]。砲隊中開始有數名隊員擅離陣地,不過大多數人在佩里營長勸說之下重回崗位[36]。儘管史密斯隊長事後表示他相信彈藥已經隨著時間劣化,但2.36英吋巴祖卡火箭筒的成效不彰,在二戰對抗納粹德國裝甲之時已屢次顯露出來[37]。第24步兵師由於承平時期的國防經費刪減,未曾收到能夠擊敗蘇製坦克、並備有M28A2反坦克高爆彈的美製3.5英吋巴祖卡火箭筒[38]。末批坦克通過史密斯特遣隊的陣線之後,在1個小時之內均未有朝鮮人民軍部隊出現[36]



步兵縱隊




乌山战役地图


上午11時整,又出現了3輛北方開來的坦克[1],後方則跟著6英里(9.7公里)長的卡車縱隊,載滿了2個步兵團——朝鮮人民軍第4師英语4th Division (North Korea)第16團和第18團,共達5千人,在師長李權武少將指揮之下從漢城進發[36]。該批縱隊顯然與先前的坦克沒有聯繫,朝軍步兵對於當地有美軍一事也不知情[35]


11時45分,朝軍縱隊已行進至美方位置1,000碼(910米)之內,此時史密斯隊長下令特遣隊發射隊上所有的武器[1],迫擊砲、機關槍、砲兵和步槍射擊下毀了數輛軍車,打散了縱隊。領頭的3輛坦克駛至史密斯特遣隊300米(980英尺)內開火,後頭約1千名步兵也在道路東邊的稻田裡整隊,意圖包抄英语Flanking maneuver美軍,惟遭到擊退。史密斯試著下令砲擊朝鮮人民軍,但傳令兵無法回到野砲陣地,他只得假設其已遭到坦克擊毀[39]。另一批夾擊部隊於45分內集結於道路西側,迫使史密斯將一個排撤到路東邊。美軍步兵此後不久就開始受到朝軍迫砲和砲兵火力攻擊[1][40]



美軍撤退




朝鮮人民軍處決的美24師21團俘虜


史密斯特遣隊試圖固守陣線3小時,但苦於彈藥稀少和通訊中斷,史密斯在14時30分命令美軍撤退[1]。此時點上的朝鮮人民軍正移至美軍的兩邊側翼,朝向部隊的後方。史密斯下令有序撤退,一次撤一支部隊,讓剩餘的部隊在其後撤時掩護。美軍軍醫跟在C連後面撤退,之後則是隊部和B連[1][40]。然而B連第2排卻未接獲撤退令,當其發現全排成為孤軍之時,已來不及實施有序撤退,傷員後送的速度也不夠快。2排將大部分的裝備都留在陣地上,之後由朝鮮人民軍繳獲[41],大部分的倖存者都免於淪為戰俘,但幾位擔架上的傷兵和隨行軍醫均拋棄在後方,之後才發現這些傷員全部於擔架內中彈而亡,軍醫則從此不知去向[42][43]。一位朝鮮人民軍軍官事後告訴美國歷史學者約翰·杜蘭英语John Toland (author)說,此戰中的美軍看起來「恐懼到無法打仗了」[8]


撤退行動很快就化為混亂無序的潰敗。史密斯特遣隊的死傷在此次後撤中達到最高,因隊上士兵大多數暴露在敵軍火力下[44]。存活的特遣隊隊員們抵達A連陣地,而砲手們將剩下5座榴彈砲的照準器和炮閂英语breechblock拆除,使之無法再使用,並以良好秩序隨著史密斯特遣隊的其他單位徒步前往烏山北郊,特遣隊大部分的運輸用車都原封不動的停放在那[1],未受朝鮮人民軍波及。這些車輛開往平澤和忠清南道的天安,沿路將脫隊的士兵接上車,最後與建立了第二道防線的24師部隊會合[43]


史密斯特遣隊有250人在日落之前返回美軍陣線,而陣亡、負傷英语wounded in action或失蹤者則約150人。在接下來的數天內,多數散兵均找到了前往美軍防線的路。初步估計,史密斯特遣隊陣亡20人、負傷或失蹤者130人,並有36人成為俘虜[43],朝鮮人民軍則於7月11日安排其在烏山所俘的美軍砲兵軍官——安布羅斯·紐根特上尉(Ambrose H. Nugent)透過漢城廣播電台對美廣播、宣稱烏山一戰中有72名美軍戰俘[45]。韓戰結束後,史密斯特遣隊的傷亡數據上修為60死、21傷、82人被俘,當中32人死於在囚期間。第一位上報的陣亡者為肯尼斯·沙德里克[1]。這些死傷數據佔了史密斯特遣隊隊員的40%[1]。美軍突破釜山環形防禦圈揮兵北上期間,發現了一系列埋有24步兵師士兵遺體的淺坑,全部都後腦中彈、雙手以通訊電線反綁在身後[46]。朝鮮人民軍的死傷數據大約是42死、85傷,4輛坦克毀損或無法開動,而其進軍速度大約拖延了7小時[41][47]



後續




1955年在烏山立碑的「舊聯合國軍初戰紀念碑」,碑前為出席烏山戰役紀念式的美軍21團1營營長提爾登·利德中校(Tilden Ried)、25師師長亞歷山德·韋安德少將(Alexander M. Weyand)及韓美聯合司令部副司令朴魯榮上將,攝於1982年


烏山戰役是美國在韓戰期間第一次地面行動[48],也是美朝兩軍陸上部隊首次交戰。據時任朝鮮人民軍第2軍英语II Corps (North Korea)作戰參謀、後來成為俘虜的李學九朝鲜语이학구所述,當下的朝鮮當局並沒料到美國會介入戰爭,因此第4師時任師長李權武也可能不知道他在烏山的敵手是美軍[49]。儘管如此,美軍與訓練較為精良的朝鮮人民軍相比,對戰事仍然顯得孱弱而欠缺準備;落伍的裝備不足以抗衡朝軍裝甲車,而受訓不全、缺乏經驗的部隊也無法與之匹敵[1],兵力上的懸殊確實對此戰和後續戰役產生深切影響。軍紀鬆懈的美軍貿然棄守陣地,將裝備和傷兵遺留下來等待朝軍捕獲[41]。史密斯隊長亦表示,他自認滯留陣地過久,讓朝軍有機會包抄部隊、造成其撤離時傷亡慘重[1]。這樣的弱點在下個月的朝鮮人民軍進一步推進之時,復於其他美軍單位重演[50]


史密斯特遣隊雖然遭到慘敗,但卻完成將朝鮮人民軍進軍速度延遲數個小時的任務[41][47][51]。烏山戰役進行時,同屬美軍24師、由傑伊·羅弗勒斯上校(Jay B. Lovless)領導的第34團英语34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在當天上午[52]得以部署到烏山以南15英里(24公里)的平澤,但於翌日的平澤戰役英语Battle of Pyongtaek中以類似方式落敗[53];作為後援的韓國國軍17團,則在烏山、平澤間的葛串里陣地遭到通過史密斯部隊的朝軍第4師和第105裝甲師進攻,後經安城和平澤撤往天安重新集結[54]。24師在下個月內投入了數次拖遲朝軍的交戰,也招致相似的結果,1週之內就被擊退到大田,在大田戰役再度吃了敗仗[8]。一再壓倒美軍部隊的朝鮮人民軍,因而能將美第八軍團一路逼退至釜山,在那開打的釜山戰役導致了朝軍的最終敗果[55]。3個月後的9月19日,烏山成為了兩股部隊會師的地點——分別是由南方進發、隸屬美國第八軍團麾下的美軍及聯合國軍部隊,以及自仁川登陸奇襲朝鮮人民軍不久後即從北方南下的美軍第10軍英语X Corps (United States),當時兩者正在發動攻勢將朝軍推回北方,最後使其在南方全面戰敗[56]




1982年落成的烏山市「新聯合國軍初戰紀念碑」和史密斯特遣隊隊員雕像,攝於2008年。2013年開館的「聯合國軍初戰紀念館」亦設址在該像旁邊


韓戰數年之後,美國陸軍將史密斯特遣隊在日本的練兵場變為紀念地,而烏山戰場上也為該部隊建碑[57]。1995年7月5日,美第24師、第八軍團和韓國陸軍同志會、在鄉軍人會朝鲜语대한민국 재향군인회於烏山樹立「聯合國軍初戰紀念碑」[58],專門追念史密斯部隊和美軍[59]。1982年4月6日時的韓國交通部(今國土交通部)和京畿道廳朝鲜语경기도청又另立了一座新碑[60],並將紀念對象擴大為整個聯合國軍[59]。戰後仍將指揮部設於韓國的美第八軍團,也在此舉辦年度紀念式[61]


2010年7月16日、烏山戰役開打60週年時,第八軍團高層與烏山市廳的官員一同舉辦了另一場典禮,提及史密斯特遣隊之餘,還將這場交戰形容為「存續至今的思想戰爭當中所開的第一槍」[62]。2013年4月23日,烏山市的「聯合國軍初戰紀念館」正式開館[63],館址位在1982年建成的新初戰碑旁,並設有聯合國軍18個參戰國的升旗場[64]。該館於同年5月13日經韓國國家報勳處指定為顯忠設施朝鲜语현충시설[63]



註釋及參考文獻



註釋




  1. ^ 韓國國軍第17團於7月3日到史密斯特遣隊駐地南方的平澤西井里朝鲜语서정동 (평택시)設置陣地,但因韓國陸軍本部下令,而於7月4日將陣地往北設至更接近烏山的葛串里。17團原任團長白仁燁上校在7月3日因軍機誤襲而負傷後,由副團長金熙濬中校接替他統率該團[28]及其下轄兵力——第1營(營長李寬洙少校)、第2營(營長宋虎林朝鲜语송호림少校)與第3營(營長吳益慶少校)[29]



參考文獻




  1. ^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 Millett 2010, p. 138.


  2. ^ 2.02.12.22.32.42.5 전쟁기념관 2013


  3. ^ 3.03.1 유엔군 초전기념관 자료마당


  4. ^ Alexander 2003, p. 1.


  5. ^ Alexander 2003, p. 2.


  6. ^ Varhola 2000, p. 2.


  7. ^ Malkasian 2001, p. 23.


  8. ^ 8.08.18.2 Malkasian 2001, p. 24.


  9. ^ 9.09.19.29.39.4 Varhola 2000, p. 3.


  10. ^ Appleman 1998, p. 61.


  11. ^ 11.011.111.211.3 Alexander 2003, p. 55.


  12. ^ Varhola 2000, p. 74.


  13. ^ 13.013.113.213.3 Alexander 2003, p. 58.


  14. ^ 14.014.114.2 Millett 2010, p. 135.


  15. ^ 15.015.115.2 Millett 2010, p. 137.


  16. ^ 16.016.116.2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 p. 348.


  17. ^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 p. 344.


  18. ^ Hanson 2010, p. 8.


  19. ^ Alexander 2003, p. 53.


  20. ^ 20.020.120.2 Fehrenbach 2001, p. 65.


  21. ^ 21.021.1 Millett 2010, p. 136.


  22. ^ Varhola 2000, p. 84.


  23. ^ Alexander 2003, p. 54.


  24. ^ Alexander 2003, p. 52.


  25. ^ Catchpole 2001, p. 13.


  26. ^ Catchpole 2001, p. 14.


  27. ^ Alexander 2003, p. 57.


  28. ^ 28.028.1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 p. 363.


  29. ^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 p. 362.


  30. ^ Fehrenbach 2001, p. xix.


  31. ^ Malkasian 2001, p. 22.


  32. ^ Fehrenbach 2001, p. 67.


  33. ^ 33.033.1 Fehrenbach 2001, p. 68.


  34. ^ Alexander 2003, p. 59.


  35. ^ 35.035.1 Alexander 2003, p. 60.


  36. ^ 36.036.136.2 Fehrenbach 2001, p. 69.


  37. ^ Green & Green 2000, pp. 38–39.


  38. ^ Blair 2003, p. 50.


  39. ^ Fehrenbach 2001, p. 70.


  40. ^ 40.040.1 Alexander 2003, p. 61.


  41. ^ 41.041.141.241.3 Fehrenbach 2001, p. 71.


  42. ^ Sandler 1999, pp. 56–58.


  43. ^ 43.043.143.2 Alexander 2003, p. 62.


  44. ^ Summers 2001, p. 272.


  45. ^ 陸戰史研究普及會 1999, p. 73.


  46. ^ Hackworth & Sherman 1989, p. 123.


  47. ^ 47.047.1 Varhola 2000, p. 4.


  48. ^ Summers 2001, p. 18.


  49. ^ 陸戰史研究普及會 1999, p. 71.


  50. ^ Millett 2010, p. 139.


  51. ^ Catchpole 2001, p. 15.


  52. ^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 p. 356.


  53. ^ Fehrenbach 2001, p. 72.


  54. ^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6, pp. 358-359, 366.


  55. ^ Varhola 2000, p. 289.


  56. ^ Varhola 2000, p. 10.


  57. ^ Summers 2001, p. 273.


  58. ^ 경기도뉴스포털 & 비 2014


  59. ^ 59.059.1 Ryuk 2013, p. 24.


  60. ^ 경기도뉴스포털 & 비 2014


  61. ^ 3rd Battalion 2nd Air Defense PAO 2008


  62. ^ Ham 2010


  63. ^ 63.063.1 경기도뉴스포털 & 관 2014


  64. ^ 유엔군 초전기념관 이용안내



線上資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Ham, Walter T., Task Force Smith honored at 60th anniversary ceremony in Korea, Eighth United States Army, 2010-07-16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1) 


  • 3rd Battalion 2nd Air Defense PAO, Remembering Task Force Smith, United States Army, 2008-07-10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Ryuk, Sohee, A Conflicted Narrative: Textbook and Monu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Korean War in South Korea (PDF), Colgate University, 2013 [2016-09-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4-20) 


  • 경기도뉴스포털; 관, 유엔군 초전기념관, 2014 [2016-09-05] (原始內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檔於2016-09-05)


  • 경기도뉴스포털; 비, 유엔군 초전기념비, 2014 [2016-09-05] (原始內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檔於2016-09-05)


  •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6·25전쟁사【3】 한강선 방어와 초기 지연작전, 2006-12-13 [2016-09-08] (原始內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檔於2016-09-06)


  • 전쟁기념관, 오산 죽미령 전투, 2013 [2016-09-08] (原始內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檔於2016-09-06)


  • 유엔군 초전기념관; 자료마당, 죽미령 전투, [2016-09-08] (原始內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檔於2016-09-07)


  • 유엔군 초전기념관; 이용안내, 배치안내도, [2016-09-08] (原始內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檔於2016-09-08)



書目








  • Alexander, Bevin, Korea: The First War we Lost, Hippocrene Books英语Hippocrene Books, 2003, ISBN 978-0-7818-1019-7 


  • Appleman, Roy E.,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8, ISBN 978-0-16-001918-0 


  • Blair, Clay, The Forgotten War: America in Korea, 1950–1953,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9114-075-7 


  • Catchpole, Brian, The Korean War, Robinson Publishing英语Constable & Robinson, 2001, ISBN 978-1-84119-413-4 


  • Fehrenbach, T.R., This Kind of War: The Classic Korean War History – Fif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Potomac Books Inc., 2001, ISBN 978-1-57488-334-3 


  • Green, Michael; Green, Gladys, Weapons of Patton's Armies, Zenith Imprint Press, 2000, ISBN 978-0-7603-0821-9 


  • Hackworth, David H.; Sherman, Julie, About Face: The Odyssey of an American Warrior, Simon and Schuster, 1989, ISBN 978-0-671-52692-4 


  • Hanson, Thomas E., Combat ready?: the Eighth Army on the eve of the Korean War, College Station,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英语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1-60344-167-4 


  • Malkasian, Carter, The Korean War, Osprey Publishing, 2001, ISBN 978-1-84176-282-1 


  • Millett, Allan R., The War for Korea, 1950–1951: They Came from the North,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10, ISBN 978-0-7006-1709-8 


  • Sandler, Stanley, The Korean War: no victors, no vanquished, Lexington, Kentucky: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英语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9, ISBN 978-0-8131-0967-1 


  • Summers, Harry G., Korean War Almanac, Replica Books, 2001, ISBN 978-0-7351-0209-5 


  • Varhola, Michael J., Fire and Ice: The Korean War, 1950–1953, Da Capo Press英语Da Capo Press, 2000, ISBN 978-1-882810-44-4 


  • 陸戰史研究普及會, 日本人眼裡的朝鮮戰爭(上部), 高殿芳等譯 2版, 北京: 國防大學出版社, 1999-12, ISBN 7-5626-1002-9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外部連結



  • "American Ground Forces Enter the Battl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2-07-18.

  • First US Battle in Korea: Task Force Smith at Osan, 5 JUL 50

  • Memorial monument for the Battle of Osan

坐标:37°11′6″N 127°3′10″E / 37.18500°N 127.05278°E / 37.18500; 127.05278 (Battle of Osan)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op Tejano songwriter Luis Silva dead of heart attack at 64

ReactJS Fetched API data displays live - need Data displayed static

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