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

Aleksandr Solzhenitsyn 1974crop.jpg
1974年的索尔仁尼琴

出生
(1918-12-11)1918年12月11日
Flag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1918–1937).svg苏维埃俄国基兹洛沃茨克
逝世
2008年8月3日(2008-08-03)(89歲)
 俄羅斯莫斯科
職業
  • 小说家

  • 散文家


民族
俄罗斯-乌克兰裔
公民權
Flag of 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1918–1937).svg苏维埃俄国(1918–1922)
 蘇聯(1922–1974)
无国籍(1974–1990)[1]
 蘇聯(1990–1991)
 俄羅斯(1991–2008)
母校
罗斯托夫国立大学
代表作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 《癌病房》

  • 《古拉格群岛》


獎項

  • 诺贝尔文学奖(1970)


  • 邓普顿奖(1983)

  • 罗蒙诺索夫金奖(1998)


  • 俄罗斯联邦国家奖(2007)

  • 博捷夫国际奖(2008)


配偶
  • 娜塔莉亚·阿列克谢耶夫娜·雷谢托夫斯卡娅(1940–52年及1957–72年结婚)

  • 娜塔莉亚·迪米特里耶夫娜·斯维洛娃(1973年成婚,2008年夫逝)


官方網站

www.solzhenitsyn.ru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索尔仁尼琴(香港譯索贊尼辛,台湾譯索忍尼辛,臺灣早期曾譯索善尼辛),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2]),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蘇聯時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目录





  • 1 成長時期


  • 2 監禁与流放時期


  • 3 反苏时期


  • 4 流亡時期


  • 5 返俄时期


  • 6 對俄羅斯政局的看法


  • 7 去世


  • 8 作品


  • 9 评价和影响


  • 10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 11 参考资料

    • 11.1 註釋


    • 11.2 參考文獻



  • 12 外部链接




成長時期


亞歷山大·索忍尼辛於1918年12月1日生於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是一個遺腹子,自小由擔任中學老師的母親獨立撫養長大,擔任砲兵軍官的父親在他出生前6個月就已去世。1939年索忍尼辛考入國立羅斯托夫大學英语Southern Federal University(现改名为南部联邦大学)物理和數學系,同時又考入莫斯科文史哲函授學院學習俄羅斯語言與文學,在學期間成績優異,曾獲史達林獎學金。1941年畢業後隨即應徵入伍,1942年官拜中尉連長赴前線作戰,1944年因勇敢作戰獲得兩枚勳章並晉升為上尉。



監禁与流放時期


1945年,索尔仁尼琴因私人信函被截獲,因信中戲稱史達林為「八字鬍的傢伙」,在東普魯士前線被逮捕,遭蘇聯當局以「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為罪名判刑8年。獄中索忍尼辛曾被診斷罹患胃癌,醫生預言他只能活三個星期,但是索忍尼辛最終竟然完全康復。1953年,索忍尼辛刑滿後再度被流放到哈薩克,直到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後才獲得平反,隔年恢復名譽。


1956年,索尔仁尼琴被蘇聯政府解除流放。1957年,蘇聯政府宣布索尔仁尼琴“无犯罪事实”,恢复名誉,后在梁赞市中学当数学老师。



反苏时期


1962年赫魯雪夫為了利用索忍尼辛的作品打倒史達林體制,在赫鲁晓夫的鼓勵和親筆批准之下,描寫勞改營生活的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在《新世界英语Novy Mir》雜誌上發表,一時之間,「一個籍籍無名為勞獄與絕症折磨幾死的索忍尼辛就這樣在一夜之間變成了蘇聯文壇的新慧星」。官方為了拉攏一夕成名的索忍尼辛,吸收他加入了勢力龐大的「蘇聯作家協會」,然而,好景不常,赫魯雪夫旋即倒台,作为反斯大林运动工具的索忍尼辛的作品被禁止在蘇聯境內出版,但手抄式文稿仍然以地下刊物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並且流向了國外。


在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作家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中篇小说《第一圈英语The Red Wheel》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病房》,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68年《第一圈》和《癌病房》在國外出版,索忍尼辛聲名大噪,但卻因此遭到蘇聯官方和御用文人的批判。70年代后,他实际上已成为与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齐名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1970年7月,世界艺术与进步协会的50余名活动家联名向瑞典皇家学院提名索尔仁尼琴申报诺贝尔文学奖。苏共中央在获悉这一消息后,通过官方渠道向瑞典政府施加了外交压力。诺贝尔奖金评奖委员会不顾苏联的干扰,于1970年10月8日通过授予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在发扬俄罗斯文学的宝贵传统方面所显示的美学力量。”尽管索尔仁尼琴有前去领奖的意愿,由于苏联当局拒绝承诺他领奖后还能返回苏联,他的瑞典领奖之旅未能成行。在此前后,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長篇歷史小說《一九一四年八月》(August, 1914)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


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该年4月,他和川端康成一起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1973年,揭露蘇聯整個勞改營內幕的皇皇巨著《古拉格群島》在巴黎出版。但這一作品徹底觸怒了蘇聯當局,1974年2月12日,索忍尼辛以叛國罪名被逮捕,蘇共總書記布里茲涅夫隨即簽署命令,剝奪了索忍尼辛的國籍,並強制押上飛機將他驅逐出境,但索忍尼辛不服,臨行前立下誓言:「我將活著回來」。



流亡時期


1974年2月13日,他被强行押上飞机,驱逐出境到西德。10月,他联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是年,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4年后补发的诺贝尔文学奖。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多位亲王出席了瑞典皇家科学院为索尔仁尼琴举行的隆重颁奖仪式。索尔仁尼琴在颁奖仪式上説:“在这个大厅里曾经有许多获奖者在你们面前发表过颁奖演说,然而,大概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给瑞典皇家学院和诺贝尔基金会带来如此之多的麻烦。”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75年定居美国。


1978年6月8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因批评西方社会的人类中心主义、实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引起一场争论;流亡期間,他還不斷指責西方社會的道德墮落,甚至批评美国音乐使人难以忍受,并批评新闻媒体不加节制地对个人隐私的侵害。 [3] 在此期间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还有《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 。巨著《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 ,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牛犊顶橡树》是一部关于苏联国内“文学生活的特写”,其中讲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两部均为长篇小说,与《1914年8月》组成三部曲,名为《红轮》。他在这一三部曲中主张“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依靠东正教,恢复“古老的俄罗斯生活方式”。


1980年代末以后,索尔仁尼琴原来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陆续在中國大陸国内出版。



返俄时期


歷經20年的深度緘默和隱居,1994年5月27日,索忍尼辛結束了20年的流亡生涯,實現了20年前「我將活著回來」的預言,從美國的佛蒙特州回到了俄羅斯。但仍然不改其敢言的性格,他指責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腐敗和物質主義盛行,也缺乏民主。在此之前,索忍尼辛早已預言蘇聯即將解體,並再次預言俄羅斯的私有化政策必將失敗。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很多人把索尔仁尼琴视为回归祖国的先知。但是波蘭流亡作家康布羅維奇直言索忍尼辛浪費了一個作家的生命。


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将俄罗斯20世纪过往兴衰起浮之经验传诸子孙,将之视为个人的历史责任。1998年12月11日,索忍尼辛在俄羅斯度過了他80歲生日,為了表示慶賀,俄羅斯電視台第一頻道(OPT)播出了描述索忍尼辛一生的電視影片,「獨立電視台」(HTB)連續四天播出了「索忍尼辛的一生」專題影片。然而,索忍尼辛依然不改他「天生異議者」的本色,就在80大寿当天,他对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要颁给他的、象徵俄羅斯最高榮譽的「聖安德烈勳章」嗤之以鼻,并说:“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索忍尼辛總是如此令當局尷尬,正如葉爾欽的回憶錄所言:「索忍尼辛的筆是受上帝指揮的」,其實應該說,「索忍尼辛的筆是以人類之愛為汁墨的」。面對久違的祖國,面對依然是一邊殘破、貧困另一邊卻是貪腐、奢華的俄羅斯,索忍尼辛除了不改他文學悲憫和「天生反對」的性格之外,在這段晚年的回歸之中,索忍尼辛依然故我,他從一個「舊社會」的反叛者變成了「新社會」的反叛者,沒有停止他那種「不受歡迎」的、嘮叨不休的批判。[4]



對俄羅斯政局的看法


自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索忍尼辛就開始發表對俄羅斯政局的看法,1991年的《我們怎樣建設俄羅斯》(Rebuilding Russia: Reflections and Tentative Proposals),1995年的《20世紀末的俄羅斯問題》(The Russian Question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以及返回蘇聯之後出版的《傾塌的俄羅斯》(Russia in Collapse),流露了索忍尼辛返國前後對俄羅斯情勢的憂心與不滿。索忍尼辛堅信,一切的改革必須以人民的生活是否獲得改善來評斷。據此,他強烈反對前蘇聯總理、激進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蓋達爾的改革計劃─「休克療法」。索忍尼辛把這種「激進市場化」的政策看成是「劫貧濟富」的掠奪主義,是共產主義之後的另一次悲慘的試驗。


索忍尼辛提出了一種類似「農民公社」的土地私有化觀點,試圖扭轉俄羅斯人民生產意願低落和極度貧窮的狀態。1994年10月28日,索忍尼辛對「國家杜馬」(俄羅斯聯邦議會下議院)發表演說,指出俄羅斯正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條通過最曲折、最病態、最荒謬的方式以擺脫共產主義的道路。鑒於長期以來蘇聯中央集權的無能和「泛斯拉夫主義」的流毒,他主張恢復一種「地方自治會」,建立基層人民政權,徹底放給人民自治管理的權利。索忍尼辛从根本上否認改革中的俄羅斯正在走向「民主制度」,因為只要下層民眾不能擁有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俄羅斯就依然沉陷在寡頭制度下。


1999年俄罗斯製作了長達200分鐘的纪录片 “对话索尔仁尼琴”。由俄羅斯著名導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執導。


2000年索尔仁尼琴猛烈批判叶利钦时称:“叶利钦时代的结果是,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等所有基础领域都被摧毁或洗劫……我们还要继续洗劫和摧毁俄罗斯,直到一切荡然无存吗?”[5]


2006年,索忍尼辛的小說《第一圈》以完整的形式搬上了俄羅斯國家電視台銀幕。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



去世


2008年8月3日深夜,索尔仁尼琴由于心臟衰竭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9岁[6]



作品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


  • 第一圈(1968)[7]

  • 一九一四年八月(《红轮》的一部分)(1971)[8]


  • 古拉格群岛(1958-1968)[9]

  • 普鲁士之夜(诗集)(1951)

  • 牛犊顶橡树(1975)

  • 列宁在苏黎世(《红轮》的一部分)(1976)

  • 1916年11月(《红轮》的一部分)(1983)


评价和影响


索尔仁尼琴比苏联多活了17年,这个曾经被他抨击、开除他的公民资格并将他驱逐出境的超级系统,已于1991年宣告解体。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罗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饱经磨难,却足以烛照未来。


很多西方人视其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他们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的人。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总统福特不要接见索尔仁尼琴,并于备忘录上写道:“索尔仁尼琴是个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张是一件令追随他的异见者都觉得尴尬难堪的事。接见他不仅会得罪苏联,还会因其政治主张在美国及各盟国中引起论战。”[3]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 陳立進/譯,《集中營裡的一日》,晨鐘,1970年。

  • 李清俊/譯,《丹尼索維奇生命中的一天》,文源,1971年。

  • 馬春英/譯,《克齊托卡車站》,晨鐘,1971年。

  • 徐冠祥/譯,《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又名「集中營裡的一日」),水牛,1971年。

  • 黃導群/譯,《悲愴的靈魂》,志文,1970、1973、1982、1985年。

  • 黃文範/譯,《一九一四年八月》,世界文物,1973年。

  • 霍志如/譯,《克齊托卡車站》,正文,1973年。

  • 譯者不詳,《共產主義破產宣告書》,出版者不詳,1974年。

  • 楚卿/譯,《癌症病房》,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74年。

  • 翁廷樞/譯,《為人類而藝術:索氏諾貝爾文學獎講辭》,地球,1974年。

  • 高原/譯,《集中營的一天》,黎明文化,1974年。

  • 楚卿/譯,《癌症病房》,天下,1975年。

  • 翁廷樞/譯,《致俄共領袖書》,地球,1974年。

  • 聯合報摘譯,《古拉格群島》,聯合報社,1974年。

  • 翁廷樞、吳富炰/譯,《古拉格群島》,地球,1974年。

  • 顏元叔/選譯,《索忍尼辛傑作選》,地球,1974年。

  • 勾純端/譯,《索盛尼金致蘇俄領袖們的信》,中華雜誌社,1975年。

  • 嚴彩繡、曾永莉/合譯,《古拉格群島》,道聲,1975年。

  • 陳克環、周增祥/合譯,《索忍尼辛短篇小說及散文詩集》,道聲,1976年。

  • 丁源炳/譯,《索忍尼辛傑作選譯》,王家,1977年。

  • 譯者不詳,《挽救人類的浩劫》,高雄市委員會,1978年。

  • 黃文範/譯,《古拉格群島》,遠景,1975年、1976年、1980年。

  • 王兆徽/譯,《索忍尼辛回憶錄》,中華日報社,1976、1978、1980年。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索忍尼辛》,1981年。

  • 楚卿/譯,《癌症病房》,黎明文化,1981年。

  • 譯者不詳,《克齊托卡車站》,文言出版,1982年。

  • 編譯者不詳,《索忍尼辛的聲音與迴響》,黎明文化,1982年。

  • 楊耐冬/譯,《索忍尼辛短篇傑作集:六個短篇及十六個極短篇》,志文,1983年、1989年。

  • 楊耐冬/譯,《索忍尼辛短篇傑作集》,志文,1989年。

  • 黃文範/譯,《第一層地獄》,遠景出版,1992年。

  • 李魁賢/譯,《普魯士之夜》,桂冠,2000年。


参考资料



註釋




  1. ^ "Solzhenitsyn Flies Home, Vowing Moral Involvement ...", New York Times, 27 May 1994. Retrieved 29 May 2014.


  2. ^ 英國廣播公司(BBC):《Alexander Solzhenitsyn dies at 89》


  3. ^ 3.03.1 Solzhenitsyn, Literary Giant Who Defied Soviets, Dies at 89 原文“he called the country of his sanctuary spiritually weak and mired in vulgar materialism. ”“ And he criticized the country’s music as intolerable and attacked its unfettered press, accusing it of violations of privacy.



  4. ^ Екатерина Деготь. Солженицын не принял награды. — Коммерсант-daily, 15.12.1998. — № 233


  5. ^ 抵制索契冬奥会有些不近情理.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2014-02-10 [2014-03-19]. 


  6. ^ 追忆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逝世. 俄新网. 2008-08-04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7. ^ 索尔仁尼琴:用文学反思极权主义 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 - 国际资讯 - 国际在线 http://gb.cri.cn/18504/2008/08/04/342s2177520.htm


  8. ^ 索尔仁尼琴巨著《红轮》中文版面世_读书频道_凤凰网 http://book.ifeng.com/culture/whrd/detail_2010_06/06/1590284_0.shtml


  9. ^ 《古拉格群岛》到《红轮》:索尔仁尼琴笔下的历史_读书频道_凤凰网 http://book.ifeng.com/shuzhai/detail_2012_09/11/17521388_0.shtml



參考文獻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2. Björkegren, Hans, and Kaarina Eneberg Aleksandr Solzhenitsyn: A Biography, Henley-on-Thames: Aiden Ellis, 1973. ISBN 0-85628-005-4.

  • 3. Guardian (London). 3 August 2008. [1]

  • 4. Scammell, Michael Solzhenitsyn: A Biography. London: Paladin, 1986. ISBN 0-586-08538-6.



外部链接






  • 索尔仁尼琴1978年在哈佛的演讲

  • 诺贝尔官方网站索尔仁尼琴自传

  • 曹长青,索尔仁尼琴的理性阴影

  • 曹长青,斯拉夫主义害死索尔仁尼琴

  • 李子暘,且慢赞美索尔仁尼琴

  • 曹长青,俄国知识份子祸害世界

  • 曹长青,拒绝俄罗斯的诱惑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op Tejano songwriter Luis Silva dead of heart attack at 64

ReactJS Fetched API data displays live - need Data displayed static

Evgeni Mal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