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稱為「替代性成本(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語的「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1]、魚與熊掌不可兼得。[2]例如某甲現在有1小時時間,可挑選A、B、C三件同樣都需要花費1小時才能完成的三件事之一來做,他若選擇了A,就得放棄做B、C二事的機會;若選擇了B,就得放棄做A、C兩事的機會。又如在選擇了某項社會福利(如創業津貼)後,受到固定資源的限制,他便得失去選擇其他福利(如選擇國民住宅)的機會──則國民住宅福利即為選擇創業津貼福利的「機會成本」[3]。
奧地利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認爲只要有選擇、取捨存在,機會成本便存在。理性的經濟人力求把機會成本降至最少,這意味著為了現行選擇所放棄或犧牲的代價也是最少。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概念,不僅在個人決策中應用到,還可擴展至商品財貨的生產、交換和分配等經濟領域。[4]
機會成本可以是主觀,例如甲決定買水果,從他最喜歡到最不喜歡的排序依次是香蕉、蘋果和葡萄,如果他購買了蘋果,機會成本便是香蕉而非葡萄;此後,若甲的口味產生轉變,例如排序為葡萄、香蕉和苹果,他購買苹果的機會成本便不是香蕉而是葡萄。
機會成本有時可以較客觀地衡量,比如用貨幣。例如一名農民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則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養雞的機會成本便會是放棄養豬的收益。
目录
1 概念要點
2 生產可能性曲線
3 參考資料
4 参见
5 外部链接
概念要點
- 機會成本所指的「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決策者的機會。例如某農民只會養豬和養雞,那麼養牛就不會是某農民的機會。
- 機會成本必須是指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一個項目
- 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才是機會成本,即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例如某農民只能在養豬、養雞和養牛中擇一從事
- 例如看電影時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戲票的價錢既付,是沉沒成本,如果你後悔買票,那麼你當前的決定應該是你是否願意繼續看這部電影,而非你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退場離去的機會成本不包括戲票的價錢。
- 機會成本=外顯成本+隱含成本。外顯成本即實際的支出;隱含成本則為時間、效益等等。
生產可能性曲線
在經濟學中,生產可能性曲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或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簡稱PPC或PPF)是指用來描述在已知條件下,兩種產品之間在用盡所有資源、技術的情況下所有的生產組合的可能,在平面圖上所形成之軌跡。
參考資料
^ 必須知道的機會成本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0-29.
^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 《經濟學》. 雙葉書廊. 2011: 第20頁. ISBN 9789574184798.
^ 詹姆斯·M·布坎南(1987). "opportunity cost,"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718-21.
^ Friedrich von Wieser. A. Ford Hinrichs (translator), 编. Social Economics (PDF). New York: Adelphi. 1927 [2011-10-07].
• Friedrich von Wieser. Theorie der gesellschaftlichen Wirtschaft [Theory of Social Economics]. November 1914 (德语). Original publication.
参见
- 比较优势
- 绝对优势
外部链接
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性曲線[永久失效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