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聲


入声(checked tone、entering tone)是音韵学上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的统称。


入声韵又稱促聲韻是指承自古代汉语之一类音节结构。入声字是指音节属于这类结构的字。受音节结构影响,这类字的声调在《切韵》时代都相同,因此都属于入声调类,其入声调值的调型是短而急促。入声调类也可以用来特指某个特定时期、某种特定汉语方言中的一个或几个和《切韵》入声调类有传承关系的调类;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方言中的入声调类,都拥有各自的入声调值,但调型一般也都是短而急促的。
尽管入声在根据传统音韵学属于“四声”之一,但“入声和非入声的差别更多来自音质而非音调”(王力)。在切韵至广韵时代,入声都稳定并完整(拥有-p,-t,-k三种辅音韵尾)存在于中原的方言中。但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调值已经不可考,我们便无法得知入声与其他声调在当时是否拥有相同的调值。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不少是保留入声的(有的完整保留辅音韵尾以及区别于其它声调的调值;有的已经失去或正在丢失辅音韵尾但具有区别于其它声调的调值等),这可视为入声作为声调存在的必要性。


在行文中,这些概念往往都混同、省称为入声




目录





  • 1 存在情況


  • 2 入聲字表


  • 3 音系對比


  • 4 漢語各分支中的入聲

    • 4.1 官話

      • 4.1.1 簡易入聲判別方法


      • 4.1.2 西南官話考量入聲


      • 4.1.3 江淮官話(淮語)



    • 4.2 晉語


    • 4.3 吳語


    • 4.4 閩語


    • 4.5 粵語


    • 4.6 客家語


    • 4.7 贛語


    • 4.8 湘语



  • 5 漢字文化圈的其他語言

    • 5.1 日語


    • 5.2 朝鮮語


    • 5.3 越南語



  • 6 漢藏語系的其他語言


  • 7 參考文獻


  • 8 參見


  • 9 外部連結




存在情況


入聲在中國各地的發展情況及表現形式各不相同。粵語、客家話、閩南語、赣语、壯語、日语、朝鮮語、越南語以及漢藏語系的其他一些語言中,入聲字音節以輔音(多為[p̚]、[t̚]、[k̚])作結,發出明顯的短而急促的子音,使音節聽起來有一種急促閉塞的頓挫感。


湘語、吳語、江淮官话(淮语)、闽东语、部分西南官話(岷江话)以及部分晉語也保留入声,但只帶一個弱喉塞韻尾.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ʔ],或依靠紧元音韵母来保持音节的頓挫感(如四川宜宾话)。大部分的漢語官話方言(除江淮官话以外)中入聲已經不復存在,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少数方言中尽管保留了入声,却已经變成舒聲韻,失去了其原有的促聲韻特点。但是它是何時消失,历来都有不同观点。


漢字大概於隋、唐時代傳入日本,當時的漢語具有入聲,因而日語將入聲的痕跡保存至今,但日语音系中无闭音节,因而其破音音尾已开音节化獨立成另一個音節[通常為ka行、ta行、wa行([p][ɸ][w]ø)的音節]。



入聲字表





音系對比















































































































































漢字

反切
類型
構擬上古音
(鄭張尚芳)
構擬中古音
(王力)

官話

晉语

閩南語泉漳
(文 / 白)

吳語

粵語

贛語

客語

日語

朝鮮語

越南語

北京官話
北京

江淮官話
合肥

西南官话
乐山

太原

蘇州

廣州

吳音

漢音

首爾音

河內音

西貢音

侯閤
全濁入
*
/guːb/


[ɣɒp]


[xɯʌ35]


[xɐʔ]


[xæʔ]


[xaʔ]

hap8


[ɦəʔ]

hap9


[hot̚]


[hap̚]

ガフ
(gapu→)

カフ
(kapu→)

hap
[ha̠p̚]

hợp
[həːʔp̚˧ˀ˨ʔ]

hợp
[həːʔp̚˨ˀ˧ʔ]

是執
全濁入
*
/gjub/


[ʑĭĕp]

shí
[ʂ͡ɨ35]


[ʂəʔ]


[seʔ]


[səʔ]

sip8 / chap8


[zəʔ]

sap9


[set̚]


[ʃip̚]

ジフ
(jipu→)

シフ
(sipu→shū)

sip
[ɕip̚]

thập
[tʰɜʔp̚˧ˀ˨ʔ]

thập
[tʰɐʔp̚˨ˀ˧ʔ]

符弗
全濁入
*
/bɯd/
(後造字)



[bĭuət]


[fuɔ35]


[fəʔ]


[fʊʔ]


[fəʔ]

hut8 / put8


[vəʔ]

fat9


[fut̚]


[fut̚]

ブツ
(butu→butsu)

フツ
(putu→futsu)

bul
[pul]

phật
[fɜʔt̚˧ˀ˨ʔ]

phật
[fɐʔk̚˨ˀ˧ʔ]

博拔
全清入
*
/preːd/


[pæt]


[pɑ55]


[pɐʔ]


[pæʔ]


[paʔ]

pat4 / peh4


[poʔ]

baat8


[pat̚]


[bat̚]

ハチ
(pati→hachi)

ハツ
(patu→hatsu)

pal
[pʰa̠l]

bát
[ˀɓaːʔt̚˧ˀ˦]

bát
[ˀɓaːʔk̚˦ˀ˥]

羊益
次濁入
*
/leg/


[jĭɛk]


[i51]


[iəʔ]


[iəʔ]


[iəʔ]

ek8


[ɦiəʔ]

jik9


[ik̚]


[ʒit̚]

ヤク
(yaku)

エキ
(eki)

yeok
[jʌ̹k̚]

dịch
[zïʔk̟̚˧ˀ˨ʔ]

dịch
[jɨ̞̠ʔt̚˨ˀ˧ʔ]

苦格
次清入
*
/kʰraːg/


[kʰɐk]


[kʰɯʌ51]


[kɐʔ]


[kʰæʔ]


[kʰaʔ]

khek4 / kheh4


[kʰɑʔ]

haak8


[kʰak̚]


[kʰak̚]

キャク
(kyaku)

カク
(kaku)

gaek
[kɛk̚]

khách
[xɐɪʔk̟̚˧ˀ˦]

khách
[xɐʔt̚˦ˀ˥]

※註:「易」僅於「交換、變易」之義時讀為入聲 [-k̚],餘為去聲。



漢語各分支中的入聲



官話


在無入聲調類的北京官話、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中古的入聲字被分派入平聲、上聲、去聲中,此現象稱為“入派三聲”。


北京话和普通话中的入声字如何分派有若干規律可循(排除少量例外):


  1. 全濁聲母字派入陽平(如:薄、奪、宅、昨、石);例外:劇、續。

  2. 次濁聲母字派入去聲(如:肉、落、日、月、逆);例外:辱(大陸普通話中讀上聲)、額(通常讀陽平)。

  3. 清聲母字可能派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任一類,無固定規律;去声较多,上声较少。

在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中,中古的入声字被分为两组。古全浊字归阳平;古清声字和古次浊字归入另一组:中原官话中归入阴平,兰银官话中归入去声。


在西南官话中,中古的入声字今声调大都相同,大部分地区读阳平,少数地区仍保留舒聲韻形式的入声調,也有少數地區甚至不只保留入聲調也保留有塞音韻尾的入聲韻。





簡易入聲判別方法


  • 當以下同一橫排條件全符合時,即為入聲字(空白表示無限制);但是很多入聲字並不符合下列任一排的條件,如“切”、“塔”、“福”、“六”、“刻”、“骨”,這些字還需要強記。

































聲母

韻母

聲調
例外
ㄅ、ㄉ、ㄍ、ㄐ、ㄓ、ㄗ (b, d, g, j, zh, z)
非鼻音韻尾
陽平

ㄉ、ㄊ、ㄌ、ㄗ、ㄘ、ㄙ (d, t, l, z, c, s)
(e)


ㄎ、ㄓ、ㄔ、ㄕ、ㄖ (k, zh, ch, sh, r)
ㄨㄛ (uo)


ㄅ、ㄆ、ㄇ、ㄉ、ㄊ、ㄋ、ㄌ (b, p, m, d, t, n, l)
ㄧㄝ (ie)

爹、咩
ㄉ、ㄍ、ㄏ、ㄗ、ㄙ (d, g, h, z, s)
(ei)


(f)
ㄚ、ㄛ (a, o)



ㄩㄝ (ue)

靴、瘸、嗟(讀ㄐㄩㄝ/jue時)
  • 一字有兩讀,讀音為開口呼韻,語音為齊齒呼、合口呼韻,必為入聲字。

  • 如一字為鼻音韻尾ㄢ、ㄣ、ㄤ、ㄥ(n, ng)時,必入聲字。(例外字只有廿)

  • ㄅ、ㄉ、ㄍ、ㄐ、ㄓ、ㄗ(b, d, g, j, zh, z)等聲母的上聲字,一般非入聲(例外如百、葛、骨、角、窄)。

  • 入聲字的辨識原則可參考:陳新雄《萬緒千頭次第尋——談讀書指導》


西南官話考量入聲


對於說西南官話的人來說,可以不使用工具書,而根據瞭解的中古到今天的語音變化規律來辨別大部分古代入聲字:[1]


  1. 古今聲調演變判斷:
    • 凡普通話讀陰、上、去而西南方言讀陽平的字都是古代入聲字。(例外字:摸、玉)

  2. 古今聲母演變規律判斷:
    • 凡不送氣的陽平字是古代入聲字。

    • 凡次濁聲母陽平字都不是古代入聲字。


  3. 古今韻母演變規律判斷:
    • 凡鼻音韻尾(陽聲韻)字都不是古代入聲字。(例外字:廿)


    • [tsz̩
      [tsʰz̩]
      [sz̩]音節的字不是古代入聲字,凡
      [ɑɻ]音節的字不是古代入聲字。

    • [uaɪ][ueɪ]韻母的字不是古入聲字。(例外字 :蟀)

    • 除靴瘸以外的
      [yœ]韻母字是古代入聲字。

    • 凡普通話有元音韻尾而西南方言沒有的字是古代入聲字。

    • 凡方言中的[iɔ]韻母字都是古代入聲字。


  4. 根據形聲字的聲旁來判斷:
    • 詳見简启贤,《音韵学教程》:188-189.


江淮官話(淮語)


在淮語中,中古的入声字仍读入声。其中洪巢片大部(除庐江外)入声不分阴阳,只有一个入声调;洪巢片庐江[2]、泰如片入声按照中古声母的清浊分成阴入和阳入,有两个入声调。黃孝片中也僅有一個入聲調,但部分古全濁入聲字歸入陽平或陽去調(如白、十),部分通摄入声字的韵尾變為后鼻音ŋ,但仍保留入聲聲調(如墓、木)。


北方官話与江淮官話的主要入聲歸派規律如下表:






































古清入古次濁入古全濁入
中原官话陰平陰平陽平
冀魯官话多陰平陽平
膠遼官话陽平
蘭銀官话陽平
西南官话陽平陽平陽平
北京官话無規律多陽平
東北官话無規律多陽平
江淮官話


晉語


晉語地區基本上都不同程度的保留有入聲韻,基本全以喉塞音[ʔ]形式保留,有一部分地区(如大同)不少字出現舒声促化现象。



吳語


大多數吳語收喉塞音[ʔ]。但在温州话中没有入声韵尾,只有入声声调。温州话仅有的一个韵尾是 -ng。温州话的入声声调在吴语方言里表现得十分奇特。所谓“入声”,就是比舒声要短促;但是温州话的两个入声调值却是 323 和 212,比所有舒声都要长。



閩語


閩南語原只有6個辅音韻尾,其中[-p̚][-t̚][-k̚]是塞音,[-m][-n][-ŋ]是鼻音。但是在现代闽南语,「古」「咸」(除覃韵)(收-m/-p)、「山」(收-n/-t)、「宕」(收-ng/-k)、「梗」「摄」「二」等(收-ng/-k)的白读音都不念这些韵尾,这些韵部的韵尾已经弱化为鼻化元音和喉塞韵尾-h,只有文读音才念上述辅音韵尾。此外,潮汕片韵尾-n/-t已经并入-ng/-k


在海南话的方言里,北部方言与闽南语潮汕片比较接近,保留有-p-t-k三套入声韵尾,但南部方言大多只有喉塞韵尾-h。海南话、雷州话都与闽南语有一定亲缘性。闽南语念喉塞韵尾的字,在雷州话念成开韵尾。海南话、雷州话把闽南语的鼻化元音都念成口元音。


莆仙语仅存在喉塞韵尾-h。此外,莆仙语只有仙游话存在鼻化元音,莆田话把鼻化元音念成了口元音。


闽东语中存在-h-k两套入声韵尾,但在大部分方言中已经混同了,只有古田话能够明显地区分开来。


闽中语和闽北语中,都只存在入声调,不存在入声韵尾。



粵語


粵語有[-p̚][-t̚][-k̚],如廣州話就三種入聲韻尾齊備,例子有:納naap,殺saat,福fuk。但各地入聲保存情況不盡相同,如東莞粵語以收[-k̚]韻尾為主,還有收喉塞音[ʔ]和元音化的;寶安區人口主要是外省移民,寶安粵語入聲已全部弱化而收喉塞音[ʔ]韻尾,也有入聲失落輔音韻尾,歸併到陰平35調中的。



客家語


客家語的入聲韻尾[-p̚][-t̚][-k̚]。一般認為,客家語和後期中古漢語(唐宋二代為準)之間的承襲關係明顯。



贛語


贛語的入聲可以分以下幾類:


  • 既有入聲調,又有入聲韻母。又可分兩種情況:
  1. 只有一個入聲調,調值一般都比較高:宜豐、上高、新淦(有兩個韻尾);武寧、宜春、樟樹、樂平、景德鎮、橫峰、鉛山、進賢、南城、永豐(只有一個韻尾)。

  2. 有兩個入聲調。昌都片、宜瀏片、鷹弋片通常为陰入高、陽入低;撫廣片通常为陰入低、陽入高。

  3. 有三個入聲調。永修、德安的入聲依古聲母的清、濁分陰陽,只有一個韻尾。其陰入又根據聲母的送氣與否再分為陰入1和陰入2,因此實際上有三個入聲調。安義的入聲則依聲母的清濁分陰陽兩大類,其陰入又分為兩調因此也有三個入聲韻尾。

  4. 有四個入聲調。都昌的入聲依古聲母的清濁分陰陽,有兩個韻尾。其陰入與陽入各根據聲母的送氣與否再分為陰入1、陰入2和陽入1、陽入2,所以實際上有四個入聲調。

  • 有入聲調,無入聲韻母。
  1. 只有一個入聲調,讀長音,無塞音韻尾,無入聲韻母,比如星子、鄱陽等地。
  • 沒有入聲調,亦沒有入聲韻母。古入聲字派入其他調類。根據派入調類的不同,可以分以下幾種情況:

  1. 湖口、彭澤按入聲字聲母的清濁分別派入陰去和陽去。

  2. 分宜、峽江、安福、蓮花、萍鄉、寧岡、永新、吉水、吉安、泰和通常依入聲字聲母的清濁分別派入陰平和陽去。


  3. 遂川古入聲清聲母字歸陰去2,入聲濁聲母字歸陰去1。


湘语


湘语中新湘语大部分保留独立入声调,且韵尾消失。老湘语部分地区保留入声调,部分地区入声派入其他声调。



漢字文化圈的其他語言


由於古時漢文化大量輸出到東亞各國,漢字文化圈的其他語言完好而有系統地保留了入聲。



日語


漢字大概於隋、唐時代傳入日本,當時的漢語具有入聲,因而日語音讀多數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但被納入日語體系的入聲發音已經完全不具備入聲的特點,其塞音音尾已獨立成另一個音節[通常為行、行、行(後轉變為行、[p] → [ɸ] → [w] → Ø)的音節]。原來為入聲漢字的音讀常擁有兩個音節。



朝鮮語



朝鮮半島自古崇尚漢文化,也因此今天的朝鮮語中,有超过70%為漢字詞(漢字語)。朝鮮語中的漢字音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入聲韵尾,例如:入口(입구 /ip̚k͈u/),學校(학교 /hak͈jo/),五十(오십 /oɕip̚/) 。但是,塞音/-t̚/韵尾並未直接保留,而是有系统地變化為流音/-l/,例如:一(일 /il/)、八(팔 /pʰa̠l/)。另外,在實際發音時,入聲韻尾有時會根據朝鮮語的發音規則變為鼻音或後一個音節的聲母,例如:獨立(독립 /toŋnip̚/),業務(업무 mmu/),發言(발언 /paɾʌn/),十五(십오 /ɕibo/)。



越南語



由于越南语在古代引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所以汉字的古汉语发音在越南语中保留得很好。越南語汉字音韵尾仅仅在拉丁字母拼写上出现了4个变异,实际上相较于中古汉语几乎没有变化。古汉语入聲韵尾收ptk的汉字在越南语中依然收ptk。例如:.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ing-Lt-HKSCS-ExtB","FZKaiT-Extended","FZKaiT-Extended(SIP)","FZKaiS-Extended","FZKaiS-Extended(SIP)","Sun-ExtA","Sun-ExtB","MingLiU","MingLiU-ExtB","MingLiU_HKSCS","MingLiU_HKSCS-ExtB","SimSun","SimSun-ExtB",sans-serif pháp phát phác等。但是在西貢方言中,以-t結尾的音節均發作-k̚,而以-ch結尾的音節則發作-t̚


現代越南語按調值共分六個聲調,即平聲、玄聲、問聲、跌聲、銳聲、重聲。以塞音-p, -t, -c, -ch結尾的音節相當於漢語入聲,衹可能是銳聲或者重聲。


越南語聲調的圖示











































序號越南語名稱漢譯名稱漢越語對應中古漢語聲調調值描述例字
1ngang平聲(陰平)清平、次濁平44,平,長,類似普通話陰平聲
ma
2huyền玄聲(陽平)全濁平31,中降,長

3hỏi問聲(陰上)清上21(4),低降或低降後升,長,緊喉,類似普通話上聲
mả
4ngã跌聲(陽上)次濁上32/4,中,緊喉且中斷

5sắc銳聲(陰去、陰入)清去、清入45,高升,短,類似普通話陽平聲

6nặng重聲(陽去、陽入)濁去、全濁上、濁入21,低降,短
mạ


漢藏語系的其他語言


漢藏語系其他語言,包括傳統上歸入其中的苗瑤語族、壯侗語族,和漢語有大量的同源詞,很多漢語入聲字在這些語言中的同源詞也保留了塞音韻尾。


舉例:

















漢語(粵音)
藏語(拉丁轉寫)

緬甸語(拉丁轉寫)
勉語
泰語(拉丁轉寫)
六(lukདྲུག། (drugခြောက် (hkraukkuq
หก (hok
八(baatབརྒྱད། (brgyadရှစ် (rhacghjet
แปด (paet


參考文獻




  1. ^ 简启贤.音韵学教程[M].成都:巴蜀书社,2005:184-189.


  2. ^ 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6.



參見



  • 無聲除阻(失去爆破)

  • 四声


外部連結


  • 入声字自动标注、查询工具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op Tejano songwriter Luis Silva dead of heart attack at 64

政党

天津地下鉄3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