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介紹的是明朝起出現的北京市別名。關於位於北京東側,自西晉時期起的北平,請見“
右北平郡 ”。關於位於北京西南,北魏定州北平郡及其郡治,請見“
北平縣 (西漢) ”。
關於越南的行政區劃,請見北平縣。關於北魏荆州襄城郡/宣義郡北平縣,請見北平縣 (北魏襄城郡)。
北平市 中華民國的直轄市← 1928年-1949年 →
歷史 - 成立 1928年 - 廢除 1949年面積 706 km² 人口 - 估計 1,672,438 人口密度 2,368.9 /km² 現隸屬於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北平市 ,簡稱「平 」,現稱北京 ,為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設置的12個直轄市之一,並在1928年(民國十七年)以前為首都。
目录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管轄範圍 4 人口 5 政府體制 6 參考文獻 7 參見 歷史沿革 主条目:北京歷史
用來指代燕京的「北平」是明朝初年爲貶低元大都所創造的名字(北平府 )。西晉更名爲北平郡的、戰國時代燕國設置右北平郡,轄區在唐山地級市、薊縣及寧城縣一帶;北魏時期的北平郡及其郡治北平縣,轄區在保定地級市一帶。其餘歷史地名「北平」則根本不在京津冀地區。至永樂還都北京,北平府這一名稱僅使用了三十四年零五個月。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都金陵,稱南京。同年3月,袁世凱將臨時政府遷至北京,成為首都。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 ,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佔北京,張作霖退回關外。後被日本關東軍謀刺於皇姑屯,東北易幟,北洋政府結束運作。
北伐戰爭後,中國以南京為首都,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遂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市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直轄市。這一時期,北平儘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的優勢,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軍佔領,將北平改名為北京。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宣佈向同盟國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同年8月21日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恢復原名北平 。
為與中國共產黨對決,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在蔣中正的命令下於北平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定,率中華民國國軍25萬守軍投降,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入北平市,宣告“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北平市改稱北京市 ,北平市走入歷史。
行政區劃 民國初,北京城內劃分為10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推行「地方自治」,設立市轄區(自治區)。將全市分為15個區,各區以序號命名。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後,全市分為16個區,各區以序號命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原郊區的第十三區至第十六區調整分界,由原來4個區改為8個區,即第十三區至第二十區。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底前不變。
管轄範圍 民國時代的北平市轄區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日北京的城六區略小。
人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北平市人口為167萬2438人[1] 。
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人數,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資料,原北平市籍在台人數為1萬3949人,佔外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0.52%。
政府體制 市行政機構 参见:北京市政府
從順天府到京兆地方 清朝為順天府順天府衙署 ,其首長稱順天府尹。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順天府仍維持舊制,順天府衙署改順天府尹公署 ,首長為順天府尹。民國三年(1914年)10月4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布《京兆尹官制》(法律13號)及《京兆地方區域表》(教令第133號),改順天府為京兆,順天府尹公署改為京兆尹公署 ,首長為京兆尹。
北京作為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的首都,市政管理體系仍然承襲清代舊制。民國三年(1914年)4月,內務總長朱啟鈐鑑於京師市政的重要,劃定市區,於順天府下設立京都市政公所 ,置督辦1人,由內務總長兼任。督辦之下設總務處,綜理全所事務。京都市政公所內部分設文書、登記、捐務等科。民國五年(1916年)9月,京都市政公所改組,裁撤總務處,仍設提調一職。督辦之下分設文書、調查、經理、測繪、工程、交際、出納7科,稍具市政組織規模。民國七年(1918年)1月,根據《京都市政公所暫行編制》,將科擴展為處,將營造局改為第四處。處設處長、副處長各1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11月,頒行《修正京都市政公所暫行編制》,仍置督辦、會辦、坐辦,會辦改由京師警察廳總監兼任,以收合作之效;並為聽取市民意見,增設評議會,評議長由督辦兼任。
北平市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京都後,1928年6月21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145次會議決定,「京都」於6月28日更名為「北平」,並設北平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2] 。此前的26日,任命北平特別市市長[3] 。8月21日,北平特別市政府 正式成立。依據《特別市組織法》,設市長1人、參事若干人,下置財政、土地等局。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起,河北省政府駐此。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根據新頒佈的《市組織法》,省會所在地必須為省轄市。由此,該市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直隸河北省政府。同年10月,河北省政府遷駐天津市。11月再次復升為院轄市,稱北平市政府 ,直隸於行政院[4] 。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軍佔領北平,隨後改稱「北京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平光復,南京國民政府重組北平市政府。9月接管北京市,並宣佈恢復該市原名稱「北平市」,仍為院轄市;10月,北平市政府重新成立,仍直轄於行政院。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月13日,行政院公佈《北平市政府組織規程》[5] ,市政府直隸於行政院,設市長1人、參事2人,下置民政、財政等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由中共華北人民政府下屬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接管。
歷任行政长官 参见:北京市市长列表
附:順天府尹公署 丁乃揚(-1912年12月24日,原清朝順天府尹留任,辭職)[6] 張廣建(1912年12月24日-1913年9月19日,改任陝甘籌邊使)[7] 王治馨(1913年10月16日-1914年3月23日)[8] 沈金鑒(1914年3月23日-10月3日,順天府尹改京兆尹)附:京兆尹公署 沈金鑒(1914年10月4日-1915年9月26日,改任湖南民政部)[9] 王 達(1915年9月26日-1920年8月3日,改督辦京東河道事宜)[10] 王 瑚(1920年8月3日-9月18日,改江蘇民政部) 孫振家(1920年9月18日-1922年5月19日,辭免)[11] 劉夢庚(1922年5月19日-1924年11月5日,辭免)[12] 王芝祥(1924年11月5日-12月31日,改僑務局總裁)[12] 薛篤弼(1924年12月31日-1925年10月9日,改甘肅民政)[13] 劉 驥(1925年10月20日任命-?) 李 垣(1926年9月4日-1927年9月24日,張作霖任命)[14] 張濟新(1927年9月24日-1928年6月3日,因奉軍退出北京而職務告終) 李升培(1928年6月4日-?,代理) 北平特別市政府市長 何成濬(1928年6月25日-7月13日,以市公安局長代行市長職務) 何其鞏(1928年6月25日任命,7月13日正式就職) 張蔭梧(1929年6月12日-1931年2月27日,期間曾由沈家彝代理) 王 韜(1930年10月-1931年3月,暫行護理市長職務) 周大文(1931年2月27日-1933年4月,北平特別市改為北平市) 北平市政府市長 周大文(1931年4月27日-1933年6月16日,1931年4月 - 6月由胡若愚暫代市長職務) 袁 良(1933年6月16日-1935年11月1日) 宋哲元(1935年11月1日-8日,以二十九軍軍長代行市長職務) 秦德純(1935年11月8日-1937年7月28日) 張自忠(1937年7月28日-8月6日) 熊 斌(1945年8月16日-1946年7月15日) 何思源(1946年7月15日-1948年7月) 劉瑤章(1948年7月-1949年2月4日在任,由中共北平市人民政府接管)參考文獻 引用 ^ 民國直轄市、省轄市一覽表(出自《行政區劃論壇》)[永久失效連結 ] ^ 《國民政府公報》第71期,民國17年6月,第5頁。 ^ 《國民政府公報》第70期,民國17年6月,第5頁。 ^ 北平市政府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11-30.,北京市檔案館,於2011-7-23查閱 ^ 《國民政府公報》第2726號,民國36年1月17日,第3頁。 ^ 錢實甫.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11. ^ 錢實甫.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13. ^ 錢實甫.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16. ^ 錢實甫.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18. ^ 錢實甫.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29. ^ 錢實甫.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33. ^ 12.0 12.1 錢實甫.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38. ^ 錢實甫.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40. ^ 錢實甫. 北洋政府職官年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42-144. 来源 書籍 傅林祥、鄭寶恆 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 中華民國國史館 著:《中華民國史 地理志》 參見 中华民国主题 北京主题 北京市 北京歷史 第一屆國民大會北平市代表 第一屆立法委員北平市名單 第一屆監察委員北平市名單
中華民國第一級行政區劃(政府遷臺前)
12 直轄市 南京府→南京市 · 淞滬商埠→上海市 · 京兆地方→京都特别市→北平市 · 胶澳商埠→青岛市 · 天津市 · 重慶市 · 大連市 · 哈爾濱市 · 武漢市→漢口市 · 廣州市 · 西安市 · 瀋陽市
35 省
華中7省 江蘇省4 · 浙江省5 · 安徽省 · 江西省6 · 湖北省7 · 湖南省8 · 四川省9
華南6省 福建省10 · 臺灣省11 · 廣東省12 · 廣西省13 · 雲南省14 · 貴州省15
華北6省 直隸省→河北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16 · 山西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塞北4省 寧夏省 · 綏遠特別區→綏遠省 · 察哈爾特別區→察哈爾省 · 熱河特別區→熱河省
東北9省18 奉天省→遼寧省 · 安東省 · 遼北省 · 吉林省 · 松江省 · 合江省 · 黑龍江省 · 嫩江省 · 興安省
西部3省
1 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
1 地方 其他已撤銷 省級行政區 阿爾泰區域 · 塔爾巴哈臺區域 · 呼伦道 · 興安屯墾區 · 威海衛行政區 · 河西省 · 陕甘宁边區 · 東省特別區
注釋
註1:本模板所示各類省級行政區數目,為1912年建國後至1949年中央政府遷往臺灣前之數據。
註2:關於首都位置之更迭,詳見中華民國首都條目。 註3:即外蒙古。1946年01月05日透過1945年舉行之公民投票正式獨立。 註4:江蘇省政府於1949年04月及06月分別遷至崇明縣及嵊泗縣,1950年05月中旬因國軍撤離嵊泗縣而裁撤。 註5:浙江省政府原於1949年05月23日遷至定海縣,1950年05月16日因國軍撤離定海縣而裁撤;1951年09月重設於大陳島,1955年02月因撤離大陳島而裁撤(詳見大陳島撤退)。 註6:江西省政府於1949年10月上旬遷至臺灣省臺中市東區大公街33號辦公,於同年11月30日裁撤。 註7:湖北省政府於1949年04月遷至恩施縣,11月遷至四川省萬縣,於當月裁撤並改編為第三兵團。 註8:湖南省政府於1949年08月分開遷至邵陽縣和芷江縣,10月分別遷至廣西省桂林市和貴州省貴陽市,於11月裁撤。 註9:四川省省會成都市於1949年12月27日淪陷,四川省政府消亡;1950年02月重設於西康省西昌縣,至03月27日再次消亡。 註10:福建省政府於1949年08月從福州市遷移到金門縣,於1956年07月改為戰地政務而精簡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至1992年方遷回金門縣,但仍維持較精簡之編制。 註11:1945年10月25日因臺灣光復而成立。但有關「光復」的合法性至今仍存在爭議,詳見臺海現狀、臺灣的政治地位和臺灣主權未定論。 註12:廣東省政府於1949年10月遷至海南特別行政區海口市,大部分省府人員則退至臺灣省高雄市並遣散。1950年05月海南島戰役國軍戰敗,剩餘省府人員赴臺後省政府解散。 註13:廣西省政府於1949年10月遷至邕寧縣,12月遷至龍津縣,於當月消亡。國軍餘部於1950年2月短暫收復南寧市並重建省政府,但旋即失敗。 註14:雲南省政府於1950年遷至泰國曼谷,於1951年05月短暫收復許多縣份,並成立西南行署,後於同年07月撤離並於10月26日與西南行署同時裁撤。 註15:貴州省政府於1949年11月遷至晴隆縣,當月遷至盤縣,12月遷至雲南省昆明市,旋即解散。 註16:河南省政府於1948年10月遷至信陽縣,1949年04月遷至漢口市,05月以後撤離漢口,12月解散於四川省巴中縣。 註17:新疆省政府辦事處於1949年遷至臺北市四維路52巷31號辦公,於1992年01月16日裁撤。
註18:「東北新省區方案」在政府遷臺前尚未完成實施,但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在東北九省均有代表就職。
區劃索引:單位:省級(史) >縣級:蘇|浙|皖|贛|鄂|湘|川|康|閩|臺|粵|桂|滇|黔|冀|魯|豫|晉|陝|隴|寧|青|綏|察|熱|遼|安|洮|吉|松|合|黑|嫩|興|新|瓊|藏|蒙| 京|滬|平|膠|津|渝|連|哈|漢|穗|鎬|瀋
中華民國公告疆域及行政區劃1 (2005年廢止前)
14 直轄市 南京市 · 上海市 · 北平市 · 青島市 · 天津市 · 重慶市 · 大連市 · 哈爾濱市 · 漢口市 · 廣州市 · 西安市 · 瀋陽市 · 臺北市2 5 · 高雄市6
35 省
華中七省 江蘇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華南六省 福建省3 · 臺灣省4 · 廣東省 · 廣西省 · 雲南省 · 貴州省
華北六省 河北省 · 山東省 · 河南省 · 山西省 · 陝西省 · 甘肅省
塞北四省 寧夏省 · 綏遠省 · 察哈爾省 · 熱河省
東北九省 遼寧省 · 安東省 · 遼北省 · 吉林省 · 松江省 · 合江省 · 黑龍江省 · 嫩江省 · 興安省
西部三省 西康省 · 青海省 · 新疆省
2 地方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7
1 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
注释
參見:中華民國疆域、中華民國行政區劃沿革、中華民國法理行政區劃、中華民國首都、中華民國行政區面積表 註1:本行政區劃為1949年至2005年之間中華民國政府所頒佈之行政區劃,包含未實際統治之中國大陸。實際統治之行政區僅有臺灣省、福建省(部分沿海島嶼)、臺北市、高雄市等二省二直轄市。現今行政區劃中之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桃園市在本行政區劃停止適用(2005年)前尚未升格。在正式廢止前,台灣出版的地圖已普遍不再使用此行政區劃,教科書則是在1990年代後期便棄用。 註2:中华民国無法定首都,詳見中華民國首都 註3:福建省政府於1949年8月從福州市遷移到金門縣,於1956年7月改為戰地政務而虛級化,並遷移省政府置於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至1992年方恢復省政府建制,遷回金門縣,但仍為虛級省。 註4:臺灣省成立於1945年10月25日,詳見臺灣光復。1998年12月20日虛級化,之後其所下轄之縣市均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轄。 註5:臺北市於1967年脫離臺灣省升格為直轄市。 註6:高雄市於1979年脫離臺灣省升格為直轄市。 註7:「蒙古地方」即外蒙古。1946年1月5日,根據前一年外蒙古人民投票結果,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但中華民國政府在1953年單方面宣佈拒絕承認外蒙古獨立(詳見「控蘇案」)。1955年,中華民國否決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聯合國之提議,認為外蒙古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而在1961年,中華民國代表團因蘇聯威脅將否決部分非洲小國的入聯案,不得已未否決(而是未投票)其再次要求加入聯合國之提議,即從行動上默認其獨立事實,2002年後與蒙古國逐漸建立官方联系,並互設代表處。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出新聞稿表示,1946年憲法制定公布時,蒙古已非憲法第四條所稱「固有之疆域」。
北京市市长
北京市政府
附: 顺天府尹 丁乃揚 → 張廣建 → 王治馨 → 沈金鉴
附: 京兆尹 沈金鉴 → 王达 → 王瑚 → 孫振家 → 劉夢庚 → 王芝祥 → 薛篤弼 → 刘骥 → 李垣 → 张济新 → 李升培(代)
附: 京都市政公所督办 朱启钤 → 王揖唐 → 謝遠涵 → 张志潭 → 蒲殿俊 → 钱能训 → 朱深 → 田文烈 → 张志潭 → 齊耀珊 → 高凌霨 → 张国淦 | 高凌霨 → 程克 → 颜惠庆 → 龚心湛 → 吴炳湘 → 朱深 → 鹿钟麟 → 何煜 → 沈瑞麟 → 何成濬
附: 京都市自治筹备处处长 ?
附:京师临时治安会领衔人员 (1926年) 王士珍 · 赵尔巽 · 熊希龄 · 颜惠庆 · 江瀚 · 孫寶琦 · 恽宝惠 · 王家襄 · 王宠惠 · 汪大燮 · 江朝宗 · 冯恕 · 周作民 · 張嘉璈 · 高金钊 · 师景云 · 吴炳湘
附:京师临时治安维持会会长 (1928年) 王士珍
北平特别市政府市长 何其鞏(何成濬代) → 張蔭梧(沈家彝代,王韬暂行护理) → 周大文(胡若愚代)
北平市政府市长 周大文(胡若愚代) → 袁良 → 宋哲元(代) → 秦德纯 → 张自忠
(日军占领)北平市地方维持会市长 江朝宗
(日军占领)北京地方维持会市长 江朝宗
附:(日军占领) 平津地方治安维持会联合会首席代表 高凌霨
北京特别市政府市长 江朝宗 → 余晋龢
北京特别市公署市长余晋龢
北京特别市公署市长 余晋龢(苏体仁代) → 劉玉書
北京特别市政府市长 劉玉書 → 许修直
北平市政府市长(续) 熊斌 → 何思源 → 刘瑶章
附: 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叶剑英 → 聂荣臻
北平市人民政府市长 叶剑英 → 聂荣臻
附: 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聂荣臻
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聂荣臻 → 彭真
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市长 彭真 → 吴德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谢富治 → 吴德 → 林乎加
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林乎加 → 焦若愚 → 陈希同 → 李其炎 → 贾庆林 → 刘淇 → 孟学农 → 王岐山 → 郭金龙 → 王安顺 → 蔡奇 → 陈吉宁
北京市市长列表
老北京地名与历史文化主题
北京主题页
規劃 北京中軸綫 · 北京城池 · 北京城牆 · 北京城門 · 北京皇城 · 北京王府 · 北京胡同 · 北京牌樓 · 四合院
歷史 县级:薊縣(古代)(薊城) → 薊北縣 → 析津县 → 大兴县 · 燕都县 → 幽都县 → 宛平县 郡州路府市级:燕国 · 燕国 (楚汉战争) · 广阳郡 · 幽州 · 燕京 · 辽南京(南京道析津府) · 金中都(中都路大兴府) · 元大都(大都路) · 北平府(北平) · 京师順天府(北京) · 京兆地方 · 北平市
傳統 藝術 昆曲 · 京剧 · 評劇 · 河北梆子 · 京韻大鼓 · 西河大鼓 · 梅花大鼓 · 京东大鼓 · 含灯大鼓 · 滑稽大鼓 · 五音大鼓 · 北京琴書 · 北京評書 · 相聲 · 雙簧 · 八角鼓 · 單弦 · 快板書 · 數來寶 · 智化寺京音樂 · 景泰藍 · 象牙雕刻 · 雕漆 · 料器 · 京綉 · 琉璃 · 花丝镶嵌 · 金漆镶嵌 · 風箏哈 · 鬃人 · 毛猴 · 内畫鼻煙壺 · 聚元号 · 京作硬木家具 · 北京燈彩 · 北京玉雕 · 宫毯 · 天橋 · 天橋八怪 · 吹糖人 · 面人郎 · 拉洋片 · 賽活驢 · 銀槍刺喉 · 拉硬弓 · 天橋摔跤 · 古彩戲法 · 雜技 · 口技 · 中幡 · 大力丸
老字號 鶴年堂 · 同仁堂 · 長春堂 · 德壽堂 · 稻香村 · 稻香春 · 內聯陞 · 馬聚源 · 盛錫福 · 同陞和 · 步瀛齋 · 通三益 · 王麻子 · 八大祥(瑞蚨祥 · 瑞生祥 · 瑞增祥 · 瑞林祥 · 益和祥 · 廣盛祥 · 祥義號 · 謙祥益) · 一得閣 · 榮寶齋 · 戴月軒 · 崇古齋 · 德源興 · 張一元 · 慶林春 · 吳裕泰 · 元長厚 · 亨得利鐘表眼鏡商店 · 大明眼鏡店 · 精益眼鏡店 · 四大恆 · 義利 · 雙合盛 · 天惠齋 · 東昇平 · 清華園浴池 · 清華池 · 鑫园澡堂 · 興華園 · 來今雨軒
名勝 天安門 · 故宮 · 正陽門 · 景山 · 北海 · 什刹海 · 九壇八廟 · 燕京八景 · 大柵欄 · 鐘鼓樓 · 天橋 · 琉璃廠 · 八大胡同
寺廟 與廟會 八刹三山 · 故宫外八庙 · 護國寺 · 隆福寺 · 白塔寺 · 雍和宮 · 報國寺 · 都土地廟 · 白雲觀 · 東岳廟 · 五頂(东顶 · 南顶 · 西顶 · 北顶 · 中顶) · 蟠桃宮 · 厰甸 · 都城隍廟 · 宛平縣城隍廟 · 大興縣城隍廟 · 江南城隍廟 · 五顯財神廟 · 崇元觀 · 太陽宮 · 廣寧觀 · 花市火神廟 · 地安門火神廟 · 都灶君廟 · 西藥王廟 · 東藥王廟 · 南藥王廟 · 北藥王廟 · 妙峰山 · 丫髻山 · 牛街礼拜寺 · 东四清真寺 · 花市清真寺 · 马甸清真寺 · 北堂 · 南堂 · 东堂 · 西堂
會館 湖廣會館 · 安徽會館 · 江西會館 · 湖南會館 · 四川會館 · 全浙會館 · 福建會館 · 福建汀州會館 · 南海會館 · 安慶會館 · 瀏陽會館 · 番禺會館 · 順德會館 · 平陽會館 · 中山會館 · 粵東新舘 · 紹興會館 · 休寧會館 · 潮州會館 · 台灣會館 · 正乙祠
商場 青雲閣 · 勸業場 · 東安市場 · 首善第一樓 · 天橋市場 · 西安市場 · 西單商場
戲院 廣和樓 · 景泰園 · 泰華園 · 阜成園 · 廣德樓 · 中和戲院 · 慶樂戲園 · 三慶戲院 · 慶和園 · 同樂軒 · 大亨軒 · 天樂茶園→華樂戲園 · 裕興園 · 大舞臺 · 燕喜堂 · 長安大戲院 · 吉祥戲院 · 開明戲院 · 哈爾飛戲院 · 新新大戲院 · 慶春園 · 廣興園 · 春仙園 · 慶順園 · 西安園 · 慶昇園 · 天和園 · 天匯園 · 第一舞臺 · 萬盛軒 · 天樂戲院
茶館 天滙軒 · 滙豐軒 · 廣慶軒 · 廣和茶園 · 阜成茶園 · 東和順 · 龍海軒 · 慶盛軒 · 天祿軒
京菜 谭家菜 · 厲家菜 · 北京烤鴨 · 炸醬麵 · 涮羊肉 · 二鍋頭 · 東來順 · 全聚德 · 便宜坊 · 仿膳飯莊 · 厚德福 · 柳泉居 · 烤肉季 · 烤肉宛 · 南來順 · 又一順 · 西來順 · 壹条龍 · 玉華台飯莊 · 全素齋
八大樓:正陽樓 · 東興樓 · 泰豐樓 · 安福樓 · 致美樓 · 鴻興樓 · 春華樓 · 新豐樓
十大堂:惠豐堂 · 聚賢堂 · 福壽堂 · 天福堂 · 會賢堂 · 福慶堂 · 慶和堂 · 同和堂 · 同興堂 · 慶豐堂
八大居:廣和居 · 砂鍋居 · 同和居 · 恩承居 · 萬福居 · 福興居 · 天興居 · 萬興居
小吃 护国寺小吃(豆汁、焦圈、豌豆黄、艾窝窝、驴打滚) · 茯苓夹饼 · 京糕 · 褡裢火烧 · 炒肝 · 爆肚 · 冰糖葫芦 · 煎灌肠 · 炒疙瘩 · 白水羊头 · 糖卷果 · 面茶 · 姜丝排叉 · 奶油炸糕 · 蜜麻花 · 馓子麻花 · 萨其玛 · 糖火烧 · 豆馅烧饼 · 炖吊子 餛飩侯 · 小腸陳(卤煮火烧) · 奶酪魏 · 年糕楊 · 爆肚馮 · 豆腐腦白 · 茶湯李 · 瑞賓樓 · 月盛齋 · 天興居 · 錦馨 · 白魁老號 · 不老泉 · 都一處(烧麦) · 天福號 · 六必居 · 天源醬園 · 王致和 · 桂馨齋 · 麻醬麵
玩物 溜鳥 · 斗蛐蛐 · 蟈蟈 · 鴿子 · 金魚 · 貓 · 棗 · 石榴 · 夾竹桃 · 柿子 · 菊花 · 國槐 · 海棠 · 中國象棋 · 圍棋 · 牌九 · 麻將 · 九九消寒圖 · 太極拳 · 抖空竹 · 毽子 · 核桃鐵球 · 燈謎 · 對聯
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