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系列条目
匈牙利 历史早期历史
史前匈牙利 前马扎尔时期匈牙利 罗马潘诺尼亚 马扎尔人征服 中世纪
公国 895年–1000年 中世纪王国全盛期 1000年–1301年 中世纪王国后期 1301年–1526年 奥斯曼战争 1366年–1526年
近代早期
哈布斯堡王国 1526年–1867年 东王国 1526年–1570年 奥斯曼匈牙利 1541年–1699年 特兰西瓦尼亚公国 1570年–1711年
近代晚期
拉科齐战争 1703年–1711年 1848年革命 1848年–1849年 奥地利-匈牙利 1867年–1918年 王冠领地 1867年–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1918年 匈牙利第一共和国 1918年–1919年 1919年–1920年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1919年 战间期 1918年–1941年 匈牙利王国 1920年–194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1945年
现代
匈牙利第二共和國 1946年–1949年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年–1989年 1956年革命 匈牙利第三共和国 自1989年
匈牙利主题
東方集團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白俄罗斯 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 哈萨克 吉尔吉斯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达维亚 俄罗斯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克兰 乌兹别克 匈牙利 人民共和国波兰 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 社会主义共和国罗马尼亚 社会主义共和国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 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至1961年) 保加利亚 人民共和国古巴 共和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世界工会联合会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 烏克蘭反抗軍 格亚尼运动(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反共抵抗运动 七七宪章(捷克斯洛伐克) 团结工会(波兰) 杰勒托克桑(哈萨克斯坦) 布拉索夫叛乱(罗马尼亚) 4月9日悲劇(格鲁吉亚) 黑色一月大屠殺(阿塞拜疆) 森林兄弟 1953年 1956年格鲁吉亚三月事件 波兹南事件 匈牙利十月事件 新切尔卡斯克屠杀(俄罗斯) 1968年
马歇尔计划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变 铁托-斯大林交恶 柏林封鎖 1961年柏林墙危机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歌唱革命 波兰圆桌会议 东欧剧变 柏林墙倒塌 南斯拉夫解體 苏联解体 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崩溃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
匈牙利1956年革命 ,又稱匈牙利十月事件 (匈牙利称为“1956年革命”,匈牙利語:1956-os forradalom )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1956年11月4日,匈牙利民众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表达不满導致蘇聯入侵的暴力事件。最初以学生运动开始,以苏联军队入驻匈牙利并配合匈牙利国家安全局进行镇压而结束。
目录 1 背景 2 事件經過 3 其他 4 紀念 5 参考文献 6 参见 背景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中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全面否定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东欧各国纷纷出现了持不同政见者。在匈牙利,因民族历史的爱国主义狂热,使这种动荡局面进一步升级:左翼知识分子唤起了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时的爱国诗人和革命烈士——裴多菲的纪念。
苏联为了平息匈牙利的動盪不安,將斯大林的忠实追随者、不受匈牙利人歡迎的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拉科西·马加什拉下台,可这却进一步加强了匈牙利人对独立自主和民主化的要求。农业歉收和燃料短欠使局面越来越严重,广大人民对苏军撤出匈牙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事件經過 1956年10月23日晚上,布達佩斯科技經濟大學的一批學生在布達佩斯的一個廣場集會,並推倒了斯大林雕像。這小集會迅速吸引了其他人,一起加入抗議。連匈牙利士兵也加入了抗議,一起把帽子的蘇維埃星撕毀。受鼓勵後,人群決定橫渡多瑙河和朝議會大廈前進,人數至少十万。
儘管示威者的要求相對溫和,匈牙利保安警察 (秘密警察)还是向人群開了火,殺死上百人。人民於是推翻警車并纵火,並從工廠工人和军人手中得到大量武器,继而圍攻匈牙利保安警察總部。當局設法支援被圍攻的秘密警察但没有成功。然而很快参与示威的人员暴民化,开始滥杀非武装共产党员,这也让示威向暴乱化变质。
最初蘇聯相信可以與匈牙利的新政府合作:蘇軍開始撤出,兩名以前遭受拉科西迫害的領導人:卡達爾·亞諾什和納吉·伊姆雷分別被任命為党中央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納吉上臺後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宣佈匈牙利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尋求一種中立地位,使匈牙利成為類似於奧地利和瑞士這樣的國家。
蘇共開始在匈牙利使用軍力。這些蘇聯士兵已經習慣了匈牙利的生活方式,虽说他們一貫使命是保衛蘇聯。而這第一次的干預卻被错误地理解了:比如说,有几次苏军坦克遇到了抗議遊行队伍,坦克居然伴隨人群一道游行。
當蘇聯軍隊在布達佩斯戰鬥時,匈牙利其他地方大致安靜和平。苏军指挥员與匈牙利起义者經常停火談判。在布達佩斯,有两个街区最终抵抗到11日才投降。
這些改變對蘇聯或卡達爾來說太快太激烈了,卡達爾於是離開了布達佩斯在匈牙利東部建立了新的工农革命政府,宣稱要把共和國從法西斯的反革命暴亂中拯救出來。卡達爾在蘇軍坦克的支持之下於11月4日返回布達佩斯。
大約20萬難民逃亡西方,但由於雅爾塔協議所規定的勢力範圍、美蘇間的核平衡,所以西方國家並沒有軍事介入此事。蘇聯隨後逮捕並以反革命的罪名處決了納吉等几名主要領導人。
1989年1月底,匈牙利宣布1956年事件不是反革命事件,而是一场人民起义;纳吉是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为拯救国家而斗争的;匈牙利政府还为纳吉举行了迟到的国葬。东欧剧变后,匈牙利宣布把每年10月23日匈牙利事件爆发日作为国庆节之一。
其他 匈牙利十月事件也是AK-47步槍首次曝光及用於實戰的事件。
紀念 1956年時代年度風雲人物由匈牙利十月事件起義人民獲選[5] 。 参考文献 ^ 对于苏联参加军事干预的人数,各来源估计不一。联合国大会匈牙利问题特别委员会(1957年)估计为75,000–200,000名军人和1,600–4,000辆坦克(OSZK.hu(56页,183段)),但近期公布的苏联档案(Lib.ru,Maksim Moshkow's Library)记录苏联军人数目为31,550人,1,130辆坦克及自行火炮(Lib.ru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2-09. (俄文) )。 ^ Györkei, Jenõ; Kirov, Alexandr; Horvath, Miklos. Soviet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Hungary, 1956. New York: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1999: 350. ISBN 963-9116-35-1. ^ UN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Committee on the Problem of Hungary (1957) Chapter V footnote 8 PDF (1.47 MB) ^ "B&J": Jacob Bercovitch and Richard Jackso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 A Chronological Encyclopedia of Conflicts and Their Management 1945–1995 (1997) ^ Freedom Fighter. Time. 7 January 1957. . Retrieved 21 September 2008.参见
蘇聯 參與過的军事冲突
国内战争 俄国内战
与外国战争 波蘇戰爭 · 中東路事件 · 入侵新疆战争 · 南部新疆骚乱 · 蘇日邊界衝突 · 入侵波兰战争 · 冬季戰爭 · 苏德战争 · 伊宁事变 · 蘇日戰爭 · 朝鮮戰爭 · 法越战争 · 匈牙利十月事件 ·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 越南戰爭 ·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中苏边界冲突 · 埃以消耗战争 · 欧加登战争 · 入侵阿富汗战争
冷战
美國 ·
蘇聯條約組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欧洲经济共同体 ·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 東南亞條約組織 · 东南亚国家联盟 · 不结盟运动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华沙条约组织 · 欧洲煤钢共同体 · 阿拉伯国家联盟 · 争取进步联盟 · 中部公約組織 ·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
時間表
1940年代 雅尔塔会议 · 不可思議計畫 · 波茨坦会议 · 盟軍佔領德國 · 去纳粹化 · 古琴科事件 · 伊朗危机 · 印巴分治 · 希腊内战 · 科孚海峽事件 · 對德政策的重述 · 法越戰爭 · 印尼獨立戰爭 · 杜鲁门主义 · 亞洲關係會議 · 马歇尔计划 · 捷克斯洛伐克二月政變 · 第一次中东战争 · 蘇聯-南斯拉夫交惡 · 南非種族隔離 · 柏林封鎖 · 西方盟國的背叛 · 铁幕 · 東方集團 · 國共內戰 · 臺灣戒嚴 · 馬來亞危機 · 莫洛托夫計劃
1950年代 竹幕 · 羅森堡夫婦案 · 朝鲜战争 · 1953年伊朗政變 · 东德六一七事件 · 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 越南分裂 · 臺海危機 · 日內瓦高峰會 (1955年) · 阿尔及利亚战争 · 波茲南事件 · 匈牙利十月事件 · 蘇伊士運河危機 · 1958年伊拉克革命 · 斯普特尼克危机 · 古巴革命 · 大跃进 · 厨房辩论 · 萬隆會議 · 布瑞克憲法修正案 · 哈尔斯坦主义
1960年代 土耳其政变 · 刚果危机 · 中苏交恶(珍宝岛事件 · 铁列克提事件) · 苏阿决裂 · 美日安保條約 · 四一九革命 · U-2擊墜事件 · 東方一號 · 猪湾事件 · 柏林圍牆 ·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 古巴导弹危机 ·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 美軍佔領多明尼加 · 越南战争 · 南越政變 · 南非邊境戰爭 · 印尼九三〇事件 · 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 · 寮國內戰 · 阿根廷革命 · 希臘軍政府 · 普韋布洛號事件 · 第三次中东战争 · 埃以消耗战争 · 文化大革命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中印边境战争 · 布拉格之春 · 青瓦台事件 · 伊拉克政變 · 五月风暴 · 中苏边界冲突 ·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 EC-121击落事件 · 第一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阿波羅11號
1970年代 缓和政策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慕尼黑惨案 · 叙利亚校正革命 · 柬埔寨內戰 · 黑色九月 · 现实政治 · 乒乓外交 · 柏林四强协定 ·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尼克松访华 · 智利政變 · 贖罪日戰爭 · 泰國學運 · 第一次石油危机 · 康乃馨革命 · 印尼佔領東帝汶 · 第二輪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 安哥拉内战 · 莫三比克內戰 · 赫尔辛基协议 · 板门店事件 · 歐加登戰爭 · 衣索比亞內戰 · 黎巴嫩內戰 · 改革开放 · 柬越戰爭 · 中越戰爭(中越邊境衝突) · 伊朗伊斯蘭革命 · 兀鷹行動 · 骯髒戰爭 · 孟加拉战争 · 中阿决裂 · 南黎巴嫩衝突 · 若望·保祿二世當選教皇
1980年代 阿富汗戰爭 ·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 福克蘭群島戰爭 · 第五次中东战争 · 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 仰光爆炸事件 ·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 团结工会 · 两伊战争 · 中美洲危機 ·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 優秀射手演習 · 星球大战计划 ·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 革新開放 · 人民力量革命 · 六月民主运动 · 臺灣戒嚴令解除 ·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 ·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 緬甸民主示威 · 智利公投 · 六四天安門事件 · 美国入侵巴拿马 · 东欧剧变(波羅的海之路 · 天鵝絨革命 · 羅馬尼亞革命) · 新思维(经济改革 · 開放政策)
1990年代 天鵝絨分離 · 蒙古民主革命 · 也門統一 · 南斯拉夫解體 · 海湾战争 · 兩德統一 · 苏联解体
情報組織 中央情报局 · 联邦调查局 · 美国国家安全局 · 秘密情報局 · 克格勃 · 史塔西 · 摩萨德 · 對外安全總局
競賽 军备竞赛 · 核軍備競賽 ·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鲁门主义 · 马歇尔计划 · 圍堵政策 · 艾森豪威尔主义 · 多米諾骨牌理論 · 甘迺迪主義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三個世界 · 新東方政策 · 詹森主義 · 勃列日涅夫主义 · 尼克森主義 · 烏布利希主義 · 卡特主義 · 里根主义 · 推回
意識形態
资本主义 反共主義 · 麦卡锡主义 · 帝国主义 · 凯恩斯主義 · 货币主义 ·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 芝加哥經濟學派 · 雷根經濟學 · 供應面經濟學 · 撒切尔主义 · 基督教民主主義 · 新保守主義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左翼共产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胡志明思想 · 赫魯曉夫主義 · 铁托主义 · 霍查主义 · 卡斯特罗主义 · 格瓦拉主義 · 古拉什共产主义 · 胡萨克主义 · 新左翼 · 欧洲共产主义
其它 不結盟主義 · 錫安主義 · 三民主義 · 泛伊斯蘭主義 · 伊斯兰社会主义 · 解放神學
宣傳 積極策略 · 《消息报》 · 《真理报》 · 自由歐洲電台 · 塔斯社 · 美国之音 · 莫斯科广播电台
參見 铁幕 · 竹幕 · 台灣問題 · 朝韩关系 · 红色恐慌 · 末日之鐘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中东战争 · 邊緣政策 ·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 · 美蘇關係 · 美蘇首腦會議
相关人物 · 分類 · 主題 · 時間表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1927–1950 查尔斯·林白 (1927) 沃尔特·克莱斯勒 (1928) 欧文·D·扬 (1929) 圣雄甘地 (1930) 皮埃尔·赖伐尔 (1931) 富兰克林·罗斯福 (1932) 休·萨缪尔·约翰逊 (1933) 富兰克林·罗斯福 (1934) 海尔·塞拉西一世 (1935) 华里丝·辛普森 (1936) 蔣中正 / 宋美齡 (1937) 阿道夫·希特勒 (1938) 约瑟夫·斯大林 (1939) 温斯顿·丘吉尔 (1940) 富兰克林·罗斯福 (1941) 约瑟夫·斯大林 (1942) 乔治·马歇尔 (1943)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44) 哈里·S·杜鲁门 (1945) 詹姆斯·F·伯恩斯 (1946) 乔治·马歇尔 (1947) 哈里·S·杜鲁门 (1948) 温斯顿·丘吉尔 (1949) 美国战士 (1950)1951–1975 穆罕默德·摩萨台 (1951) 伊丽莎白二世 (1952) 康拉德·阿登纳 (1953)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4) 哈洛·科迪斯 (1955) 匈牙利自由战士 (1956) 尼基塔·赫鲁晓夫 (1957) 夏爾·戴高樂 (1958)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1959) 美国科学家:乔治·比德尔 / 查尔斯·德雷珀 / 约翰·恩德斯 / 唐纳德·格拉泽 / 乔舒亚·莱德伯格 / 威拉得·利比 / 萊納斯·鮑林 / 爱德华·珀塞尔 / 伊西多·拉比 / 埃米利奥·塞格雷 / 威廉·肖克利 / 爱德华·泰勒 / 查尔斯·汤斯 / 詹姆斯·范·艾伦 / 罗伯特·伍德沃德 (1960) 约翰·肯尼迪 (1961) 若望二十三世 (1962) 马丁·路德·金 (1963) 林登·约翰逊 (1964) 威廉·威斯特摩兰 (1965) 25岁以下一代 (1966) 林登·约翰逊 (1967) 阿波罗8号宇航员:威廉·安德斯 / 弗兰克·博尔曼 / 吉姆·洛弗尔 (1968) 美国中产阶级 (1969) 维利·勃兰特 (1970) 理查德·尼克松 (1971) 亨利·基辛格 / 理查德·尼克松 (1972) 约翰·西里卡 (1973) 费萨尔国王 (1974) 美国妇女:苏珊·布朗米勒 / 凯瑟琳·拜尔利 / 艾莉森·奇克 / 吉尔·康维 / 贝蒂·福特 / 艾拉·格拉索 / 卡拉·希尔斯 / 芭芭拉·乔丹 / 比利·简·金 / 卡罗·塞顿 / 苏茜·夏普 / 艾迪·维艾特 (1975)1976–2000 吉米·卡特 (1976) 穆罕默德·萨达特 (1977) 邓小平 (1978) 鲁霍拉·霍梅尼 (1979) 罗纳德·里根 (1980) 莱赫·瓦文萨 (1981) 个人电脑 (1982) 罗纳德·里根 / 尤里·安德罗波夫 (1983) 彼得·尤伯罗斯 (1984) 邓小平 (1985) 科拉松·阿基诺 (1986)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1987) 濒危的地球 (1988)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1989)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1990) 泰德·透納 (1991) 比尔·克林顿 (1992)和平缔造者:伊扎克·拉宾 / 纳尔逊·曼德拉 / 费雷德里克·戴克拉克 / 亚西尔·阿拉法特 (1993) 若望·保祿二世 (1994) 纽特·金里奇 (1995) 何大一 (1996) 安迪·葛洛夫 (1997) 比尔·克林顿 / 肯尼思·史塔 (1998) 杰夫·贝佐斯 (1999) 乔治·沃克·布什 (2000)2001至今 魯迪·朱利安尼 (2001) 告密者:辛西亚·库珀 / 科琳·罗利 / 莎朗·沃特金斯 (2002) 美国士兵 (2003) 乔治·沃克·布什 (2004) 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博诺 / 比尔·盖茨 / 梅琳达·盖茨 (2005) 你 (2006) 弗拉基米尔·普京 (2007) 贝拉克·奥巴马 (2008) 本·伯南克 (2009) 马克·扎克伯格 (2010) 示威者 (2011) 贝拉克·奥巴马 (2012) 方济各 (2013) 埃博拉抗击者 (2014) 安格拉·默克爾 (2015) 唐納·川普 (2016) 打破沉默者 (2017)真相守卫者:贾迈勒·卡舒吉 / 玛丽亚·雷沙 / 瓦龙 / 觉梭 / 《首府新闻报 》报社 (2018)
规范控制 GND: 4127049-6 LCCN: sh85063068 NARA: 1064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