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中国远征军

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 in Mong-yu.jpeg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芒友舉行典禮



存在時期
1941年-1945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国民政府
部門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国民革命军
種類
合成军(以陆军为主)
規模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约100,000
中国驻印军:约120,000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约160,000
直屬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參與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抗日战争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
孫立人
杜聿明
史迪威
卫立煌
罗卓英
廖耀湘
戴安澜
宋希濂


採用美式裝備的國軍部隊在印度行軍


中国遠征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华民國國民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陸軍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出國作戰的國民革命軍部隊,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3個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0,000人,伤亡接近200,000人。




目录





  • 1 組建背景


  • 2 第一次远征军(1942年3月至8月)


  • 3 第二次远征军(1943年初至1945年3月)


  • 4 中美联军、中国驻印军(1942年至1945年5月)


  • 5 战斗历程

    • 5.1 第一次远征

      • 5.1.1 作战


      • 5.1.2 撤退


      • 5.1.3 第一次远征结果



    • 5.2 第二次远征

      • 5.2.1 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的训练


      • 5.2.2 反攻


      • 5.2.3 第二次遠征结果




  • 6 主要戰役


  • 7 陣亡將軍


  • 8 重要將領及人物


  • 9 纪念物


  • 10 军歌


  • 11 入祀忠烈祠


  • 12 参考文献

    • 12.1 引用


    • 12.2 来源



  • 13 外部链接


  • 14 參見


  • 15 影視作品




組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陷于歐洲戰場無力他顧,對於英國的戰略方針而言在遠東地區首要之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並將其餘殖民地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但是對於中華民國而言,緬甸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對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為此,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國軍事考察團赴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幾經協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於重慶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组织的。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國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约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镇,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依照協定求助由中華民國組建遠征軍協防緬甸,遠征軍司令長官由羅卓英擔任(而後在史迪威的壓力之下,由杜聿明接任代理),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集合當時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第一次远征军(1942年3月至8月)


  • 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罗卓英(继任)  

  • 军事委员会参谋团团长林蔚

  • 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 第5軍杜聿明(軍長)
      • 军直属野战补充团团长周耀礼

      • 第200师戴安澜(师长)  
        • 598团

        • 599团

        • 600团


      • 新22师廖耀湘(师长)  
        • 64团

        • 65团

        • 66团


      • 新96师余韶(师长)
        • 286团

        • 287团

        • 288团


      • 新兵训练处黄翔 周耀礼 

      • 工兵团李树正  

      • 装甲兵第一团胡献群  

      • 炮兵团朱茂臻

      • 汽车兵团洪世寿  

      • 骑兵团林承熙  

      • 辎重兵团杜洪范



    • 第6軍甘麗初(軍長)
      • 第49师彭壁生(师长)  
        • 145团

        • 146团

        • 147团


      • 第93师吕国铨(师长)   
        • 277团

        • 278团

        • 279团


      • 暂编第55师陈勉吾(师长)
        • 1团

        • 2团

        • 3团




    • 第66軍張軫(軍長)
      • 新38师孙立人(师长)  
        • 112团

        • 113团

        • 114团


      • 新28师刘伯龙(师长)  
        • 82团

        • 83团

        • 84团


      • 新29师马维骥(师长)
        • 85团

        • 86团

        • 87团



    • 第36师李志鹏(师长)



第二次远征军(1943年初至1945年3月)


  • 司令长官陈诚(1943年冬由卫立煌继任)  

  •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 参谋长 萧毅肃
    • 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副总司令黄杰

      •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军长王凌雲、副军长钟松)
        • 第9师张金廷(师长)  

        • 新33师杨宝𤤴(师长)  

        • 第76师夏德贵(师长)

        • 辎重团段寿涛



      •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军长黄杰,後史宏烈接任)
        • 预备第2师(师长顾葆裕)  

        • 新39师(师长洪行)

        • 辎重团郑殿起  

        • 通讯营冯行之  

        • 战车防御营梁中介



      •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军长钟彬、副军长陈明仁)
        • 新28师(师长刘又军) 

        • 第87师(师长张邵勋) 

        • 第88师(师长胡家骥)

        • 辎重团吴涛


      • 第36师(师长李志鹏) 

      • 第200师(师长高吉人) 

      • 第5军炮兵营


    • 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 副总司令方天

      •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军长周福成,赵镇藩继任)
        • 第116师赵镇藩(师长,刘润川继任)  

        • 第130师张玉挺(师长,王理寰继任)

        • 辎重团刘宝华



      •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四軍(军长方天,阙汉骞继任)1944年4月第14师、第50师调入缅甸,同年8月编入新6军序列
        • 第14师龙天武(师长)  

        • 第50师潘裕昆(师长)  

        • 第198师叶佩高(师长)


      • 高炮第49团3营  

      • 第8军山炮营  

      • 辎重团雷震波  

      • 工兵第2团林松  

      • 通讯部队



    •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军长何绍周、副軍長李弥、參謀長梁筱斋)
      • 榮譽第1师(师长汪波)  

      • 第82师王伯勋(师长)  

      • 第103师熊绶春(师长)


    • 第93师吕国铨(师长)  

    • 炮兵部队指挥部邵百昌 

    • 工兵部队指挥部 傅克军

    • 通讯营 

    • 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部郑坡



中美联军、中国驻印军(1942年至1945年5月)


  • 总指挥史迪威(索尔登继任)  

  • 参谋长柏特诺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1942年新編)军长郑洞国(1944年8月升任联军副总指挥),孙立人(1944年8月~)  参谋长舒适存
    • 新38师 师长 孙立人(兼副军长~1944年8月),李鸿(1944年8月~)

    • 新22师 (1944年8月編入新六軍) 师长 廖耀湘

    • 新30师 (1943年10月編入新一軍) 师长 胡素(~1944年8月升副軍長),唐守治(1944年8月~)

    • 第50师 (1944年底编入新一軍) 师长 潘裕昆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六軍(1944年8月新編,1944年底奉调回国)軍長 廖耀湘
    • 新22师 (1944年底奉调回国) 师长 李涛

    • 第14师 (1944年底奉调回国) 师长 龙天武

    • 第50师 (1944年底编入新一军) 师长 潘裕昆

  • 史迪威直属战车团指挥官 布朗上校
    • 战车团一营(唯一参加大反攻,擊敗日軍18师团)
      • 首任营长徐恒
        • 补给连少校连长(组建时为上尉参谋) 李道钦(建国后用名:李茂源)
  •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黑格准将
    • 第一支队队长(新30师第88团)肯利生上校

    • 第二支队队长韩特上校


  • 美军第5307混成旅(麦瑞尔突击队)指挥官法兰克·麦瑞尔准将


战斗历程



第一次远征



作战


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却又急着要远征军入缅参战。2月16日,蒋中正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7日,200师到达同古,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3月19日,同古戰役爆發,200師在同古防禦日本帝國陸軍55師進攻;由於緬甸交通線不断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第五軍其餘部隊無法及時在同古集結,新22師在同古周圍遭到日軍阻擊,因此同古城內只有200師勉力抵擋日軍攻勢。經過11天的血戰後,日軍遭擊退;但是200師與新22師都受創甚重。在内缺粮弹、外无援兵,還面對敌军包围的危機;杜聿明审时度势,下令200师于3月29日晚从同古以东突围。3月30日,日军进城。


由於仰光遭日軍佔領、英軍一潰千里,遠征軍的戰略防衛目標已經消失,只好開始逐步後撤回雲南國境。但是氣勢正虹的日軍亦一路追擊,使得遠征軍在同古之後繼續準備打阻擊戰;原本中國遠征軍打算在平满纳迎擊日軍,然而緬甸西邊的英軍一瀉千里的後撤;讓南下迎戰的遠征軍右翼戰場毫無防備。遠征軍的左翼、緬東部分也因兵力不足無法抵禦日軍攻勢,第五軍一度面臨遭到三面包抄的困境。在盟軍戰力不足下,1942年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罗卓英不得不下令放弃平滿納戰役的構想。


4月14日凌晨,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请求解救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下午5时,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和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收复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中、英、美三国轰动。


4月20日,史迪威和罗卓英轻信英方关于在仁安羌和乔克柏当之间有敌军3000余人的情报,命令第200师长途奔袭至乔克柏当。第200师到了乔克柏当后,发现没有日军,只有英军在新38师的掩护下撤退。而后又退回到棠吉,浪费了宝贵的3天时间,使日军抢先攻占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师向棠吉发起攻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4月25日18时占领棠吉。而在4月24日,在日军猛烈攻势之下,第6军被迫放弃雷烈姆,


日军随后从雷烈姆北进,因此时防守棠吉已无意义,第200师遂于4月26日主动放弃棠吉。


4月29日拂晓,日军猛攻腊戍,第66军伤亡惨重,当天中午,日军占领腊戍,第66军各部退守新维。所谓曼德勒会战已经彻底成了泡影。此时撤退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撤退


东线方面,第6军于4月24日被迫放弃雷列姆之后,且打且退,5月12日,退到萨尔温江东面,随后撤回国内。


中线方面,第5军军部和所属的新22师、第96师主力于4月26日黄昏由皎克西乘汽车、火车向曼德勒转移,于当天夜间十时全部到达。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区,此后第五军直属部队、第200师、第96师、第66军的新38师徒步轮流掩护撤退。5月8日上午,日军攻占密支那,杜聿明按蒋中正7日的命令向国内撤退。5月9日,由于在杰沙(又译为卡萨)发现日军,并且新38师先到杰沙掩护的只有一个团,而新38师、新22师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从前线撤下,杜聿明认为日军有可能从南北包围将远征军歼灭,从而下令第93师在右翼掩护,并且在孟拱附近占领掩护阵地,同时命令各部队分路回国,自寻生路。


新38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新38师是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队。


杜聿明率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转打洛到新平阳,迷路的远征军在森林里转来转去,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


第200师至棠吉,以后沿途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国。5月18日,第200师分兵两路通过细(胞)抹(谷)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伏击。激战一天,第二百师伤亡过半,终于成功从东面山坡将日军阵地撕开一条缺口,部队突围而出,官兵得以死里逃生。戴安澜在突围时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5月26日,戴安澜将军逝世。


在杜聿明部队撤回国内途中,1500名伤病员无法跟随部队徒步撤退,又不愿意被俘受辱,最后点火自焚,壮烈殉国,杜聿明知道后,“警闻此讯,不禁恻怆动怀难以自已”。[1][2][3]


第96师及炮工兵各一部经孟拱、孟关、葡萄、高黎贡山回国。


据战后统计,穿越野人山的部队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军新编第22师野战医院的护士刘桂英更是做为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而闻名。



第一次远征结果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第二次远征



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的训练


1942年7月15日,新38师由因帕爾开往比哈尔邦蓝姆伽,8月初,从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的第5军新22师和军直属部队也来到了蓝姆伽。根据中美协议,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同时,国民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1942年底,由于史迪威与罗卓英矛盾不可调和,蒋中正被迫将罗卓英调回国内,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第8军军长郑洞国中将接替罗卓英的职务。同时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3月中旬,郑洞国率军部人员来到蓝姆伽,正式成立新一军。[4]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兵员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新30师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师与第50师的兵员也空运到了印度。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换装了美式装备,有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充足的粮食,军事训练十分扎实。经过一年的整训,练就了丛林训练和丛林生存的戰鬥技能。再加上同时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踊跃参军,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这两点使得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线稳定之后,国民政府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反攻缅甸。1943年2月1日,蒋中正任命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3月28日,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陈诚从重庆飞到楚雄就任,着手进行远征军部队的训练和反攻计划的制定。1943年8月,远征军的5个军编练和装备基本完成。后调来的第54军也在11月完成改编。其中,第11集团军下辖第2、第6、第71军和第200师。第20集团军辖第53、第54军共4个师。另外第八军和第93师直属远征军司令长官部。1943年冬,陈诚因病辞职,卫立煌接任远征军司令。



反攻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经过血战之后,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配屬於新一軍的戰車第一營與新二十二師之六十六團所屬步兵營在3月3日的瓦鲁班戰役中迂迴奔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佈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而後此日被國軍明定為裝甲兵節以茲紀念。


此时新30师、第14师、第50师藉助空运運抵缅北前线換裝訓練,中国进入缅甸的部队已达到5个师。1944年4月份新22师、新38师、新30师、第14师、第50师与先前以空降奇襲密支那的麥瑞爾突擊隊联合围攻攻克此地。攻克密支那后部队休整了2个月並保護密支那機場不受日軍收回。8月份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新一军下辖新30师和新38师,军长孙立人。新六军下辖新22师、第14师、第50师,军长廖耀湘。郑洞国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1944年10月16日,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向八莫发起进攻,然而12月初日军一號作戰的攻勢推進至独山,贵阳告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空运至云南沾益以保卫重庆。留下第50师与新一军作战,归新一军指挥(后来正式编入新一军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军攻克了八莫。


在驻印军反攻初具成果之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於雨季强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经过3个月的战斗,于9月14日克復腾冲。第11集团军于6月1日渡江,新28师于4日攻克腊猛,进围松山,由于日軍工事齊全並占有地利,该师五攻未克,損失慘重。7月1日攻堅行動改由第8军接手,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连续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敌阵,全歼守敌。远征军经过血战,于11月3日攻克龙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复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军第116师与新一军一部在木遮相会,旋以钳形攻势向芒友推进,


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于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中国远征军会师。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城举行。会师后,滇西远征军回国,新一军与第50师南下,新一军先后拿下了新维、腊戍,第50师先后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新50师自从1944年渡过伊洛瓦底江以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挺进600公里,毙伤日军3500余人。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次遠征结果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收復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光復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1943年春天,孙立人将军担任新1军前敌指挥官,开始转入反攻。到1945年1月,与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在芒友会师。中国驻印军和以孙立人将军为前敌指挥官的新1军共击毙日军33082人,其中看到軍服官階或是衣服內的日記、名字標誌,計有3个联队长和其它指挥官,击伤日军75499人,俘虏323人,我军和敌军伤亡的比例是1:6,日军緬甸方面軍直轄第2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第15軍第18師團、第56師團基本上名存实亡,其中的18师团,据俘虏交待说,前前後後整体补充了15次,確實已經達到了日軍自定的玉碎標準。



主要戰役


1942年:


  • 同古戰役

  • 仁安羌大捷

  • 缅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远征:


  • 瓦魯班戰役

  • 滇西緬北戰役

  • 騰沖戰役

  • 松山战役

  • 龙陵战役

  • 胡康河谷戰役

  • 孟拱河谷戰役

  • 密支那戰役

  • 平滿納戰役


陣亡將軍


齊學啟將軍,新38師副師長,墊後掩護主力轉移並沿途收容傷兵,被日軍偷襲,傷重被俘,後在仰光戰俘營被漢奸刺殺身亡。


洪行將軍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 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犧牲


闵季连將軍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5月29日,雲南保山犧牲


吳一彬將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犧牲


戴安瀾將軍中將(追授),第200師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犧牲。


林澤明將軍少將(追授)第96師288團團長、腊戍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平滿納會戰犧牲


柳樹人將軍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犧牲


李著林將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犧牲


陳凡將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張健洪將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犧牲


李颐將軍少將(追授),第54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團長。1944年9月13日,在騰衝戰役中犧牲。


覃子彬將軍少將(追授),第54軍198師594團團長,1944年5月11日大反攻,北齋公房時殉國。



重要將領及人物



  •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代总指挥(初期)兼第五军军长


  • 罗卓英 - 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总指挥


  • 戴安澜 - 第200师师长


  • 廖耀湘 - 新22師師長,1944年任新六军军长


  • 余韶  - 第96师师长


  • 甘麗初 - 第6军军长


  • 彭壁生 - 第49师师长


  • 吕国铨 - 第93师师长


  • 張軫  - 第66军军长


  • 刘伯龙 - 第28师师长


  • 马维骥 - 第29师师长


  • 孙立人 - 新38师师长、1944年任新一军军长


  • 史迪威 -(美国人)中緬印戰區參謀長,1942年底至-1944年10月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


  • 索尔登 -(美国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


  • 郑洞国 - 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


  • 李鸿 - 1944年任新38师师长


  • 唐守治 - 新30师师长


  • 李涛 - 新22師師長


  • 龙天武 - 第14师师长


  • 潘裕昆 - 第50师师长


  • 衛立煌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司令长官


  • 黄琪翔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长官


  • 萧毅肃 - 中国远征军(1944年第二次)参谋长


  • 宋希濂 - 第11集团军总司令


  • 黄杰 - 1943年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


  • 王凌云 - 第2军军长


  • 钟彬 - 第71军军长


  • 霍揆彰 - 第20集团军总司令


  • 方天 - 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


  • 阙汉骞 - 第54军军长


  • 李志鹏 - 第54军第36师师长


  • 叶佩高 - 第54军第198师师长


  • 顾葆裕 - 第54军预备第2师师长


  • 周福成 - 第53军军长


  • 何绍周 - 第8军军长


  • 李彌 - 第8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


  • 劉放吾,中央軍校第6期


  • 簡立 - 1909年出生,湖南長沙人,就讀於金陵大學時,1926年10月轉讀南京中央軍校第6期,後留學於美國西點軍校。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陸軍傘兵第一團」(中華民國空降特戰部隊)上校副團長,1945年春調任中國遠征軍駐印軍汽車兵團(暫編)少將團長。抗戰勝利後,1949年7日任軍政部兵工學校校長,任國民政府聯勤總部參謀長,1966年擔任新改制「中正理工學院」院長。[5]:35,36


  • 吳招有中將,安徽舒城人,民國12年(1901年)2月12日生。畢業於陸軍官校18期、陸軍大學14期、三軍聯大15期、戰院將官班63年班,歷任排、連、營、團長、參謀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陸軍專科學校第12任校長,民國 72年(1983年)5月1日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屏東榮譽國民之家主任 。任內完成物資供應處北竿分處新建工程。[6][7]


纪念物



  • 中華民國駐印軍蘭迦公墓,位於印度賈坎德邦拉姆格爾縣


  • 玛格丽塔墓地,位于印度阿萨姆邦雷多


  • 新三十八师墓地,位于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处


  • 新二十二师墓地,位于印度史迪威公路23英里处


  • 萧竹青墓地,位于印度阿鲁纳恰尔邦(中国所主张主权的藏南)贾瑞普(Jairampur)


  • 中华民国驻印军第五十师墓地,位于缅甸密支那


  • 中华民国驻印军第十四师墓地,位于缅甸密支那


  • 中华民国驻印军第三十师墓地,位于缅甸密支那


  • 中华民国驻印军第五十师墓地,位于缅甸西保


  • 八莫墓地,位于缅甸八莫


  • 国殇墓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腾冲县


  • 中华民国驻印军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马头岗


  • 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缅甸同古(原为“中国远征军200师同古会战纪念碑”,被毁后新建)


  •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缅甸果敢


军歌


《新一军军歌》
孙熙泽词
应雪痕曲


吾军欲发扬,精诚团结无欺罔,
矢志救国亡,猛士力能守四方。
不怕刀和枪,誓把敌人降,
亲上死长,效命疆场,才算好儿郎。
第一体要壮,筋骨锻如百炼钢,
暑雨无怨伤,寒冬不畏冰雪霜。
劳苦是寻常,饥咽秕与糠,
卧薪何妨,胆亦能尝,齐学勾践王。
道德要提倡,礼义廉耻四维张,
谁给我们饷,百姓脂膏公家粮。
步步自提防,骄纵与贪赃,
长官榜样,军国规章,时刻不可忘。
大任一身当,当仁于师亦不让,
七尺何昂昂,常将天职记心上。
爱国国必强,爱民民自康,
为民保障,为国栋梁,即为本军光。



入祀忠烈祠


2014年5月5日,中华民国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立委陳鎮湘、詹凱臣、楊應雄等提案,國防部立即與外交部、僑務委員會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並在緬甸出生的靈鷲山心道法師協助下,完成赴緬迎靈計畫[8]


民國31年(1942年)至33年間,中華民國遠征軍2次入緬協力盟軍作戰,曾締造「仁安羌大捷」,又在緬北密支那及滇西騰衝、龍陵等戰場與日軍激戰,終於收復緬甸。遠征軍前後傷亡總數高達10萬餘人。印緬作戰,死傷慘重,將士魂斷異鄉,國防部迎靈小組2014年8月27日迎返英靈牌位,並以軍禮迎接[9][10]。當日假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入祀典禮,由嚴明擔任主祭,立法委員、國防部官員、當時參戰官兵代表吳招有中將[11]及戰史學者等陪祭,使這群為國捐軀的英烈忠魂,能永享崇祀[8]



参考文献



引用




  1. ^ 中国远征军1500名伤员“集体自焚”之谜. 新华网. 2014 (中文(简体)‎). 


  2. ^ 中国远征军撤退途中悲惨一幕:上千伤病员自焚. 中新网. 2012 (中文(简体)‎). 


  3. ^ 远征军最悲惨一幕:野人山撤退伤病员自焚. 网易. 2012 (中文(简体)‎). 


  4. ^ 《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徐康明著,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5. ^ 劉漢壽. 《從失學少年到太空科學家:劉漢壽回憶錄》. 秀威資訊. 2010年5月1日. ISBN 978-986-221-440-4. ,gBook


  6. ^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輔導會真情故事--安養養護篇. 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2007 [2007]. ISBN 978-986-011-856-8 (中文). 


  7. ^ 陳恆光. 安保新法/93歲退將憂日本軍國主義再起. 中央日報網路報 (中央日報). 2015-09-20 [2015-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中文). 


  8. ^ 8.08.1 黃名璽. 10萬遠征軍英靈入祀 嚴明主祭. 台北. 中央通訊社. 2014-08-27 (中文). 


  9. ^ 邱俊欽. 二戰遠征軍將士英靈隆重入境. 桃園機場. 中央通訊社. 2014-08-27 (中文). 


  10. ^ 羅廣仁. 中華民國遠征軍 盟軍反攻主力. 台北. 中央通訊社. 2014-08-27 (中文). 


  11. ^ 周思宇. 國軍迎回緬甸抗日忠靈 入祀忠烈祠. 台北: 自由時報. 2014-08-27 (中文).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书籍
  • 《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徐康明 著,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 《我所亲历的印缅抗战》,文闻 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 《滇缅大会战内幕全解密》,陈立人 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 《中国远征军(1943-1945)》,张承钧、卫道然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

  • 《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參戰官兵訪問暨回憶紀錄》,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外部链接




  • 中國遠征軍網

  • 古来征战几人回-勿忘中国远征军

  • 中国网--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新华网--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纪实

  • 新浪網--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專題

  • 凤凰大视野--中国远征军(一)

  • 凤凰大视野--中国远征军(二)

  • 凤凰大视野--中国远征军(三)

  • 凤凰大视野--中国远征军(四)

  • 其中的18师团,据俘虏交待说,前前後後整体补充了15次


參見



  • 驼峰航线

  • 飛虎隊

  • 滇緬公路

  • 新一军

  • 新六军

  • 麥瑞爾突擊隊

  • 第75游騎兵團

  • 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

  • 滇西緬北戰役

  • 中国驻印军美军施贵医院

  • 第56师团 (日本陆军)

  • 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序列

同屬「客死異鄉」

  • 雲南反共救國軍

    • 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
      • 泰北孤軍

      • 富台部隊


影視作品



  • 我的團長我的團(2009年电视剧)


  • 滇西1944(2010年电视剧)


  • 中國遠征軍(2011年电视剧)


  • 風中家族(2014年電影,中國大陸片名則為《對風說愛你》)

  • 《国家记忆》原名《远征、远征》(2015年电视剧,2011年10月在昆明开机拍摄。)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op Tejano songwriter Luis Silva dead of heart attack at 64

政党

天津地下鉄3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