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
東亞 東アジア(日文) 동아시아(韓文) Дорнод Ази(西里尔蒙古文) Đông Á(国语字越南文) | |
---|---|
國家和地区 |
|
面积 | |
• 总计 | 11,839,074 平方公里(4,571,092 平方英里) |
人口 | |
• 總計 | 1,624,224,125 |
• 密度 | 140/平方公里(360/平方英里) |
时区 |
|
語言 |
|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台灣岛、朝鮮半島、琉球群島和蒙古高原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1][2],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目录
1 定义
1.1 狭义
1.2 广义
1.3 相关概念
2 地理
2.1 东亚大陆
2.2 东亚岛弧
2.3 西太平洋
3 歷史
3.1 上古史
3.2 中世史
3.3 近現代
4 政治
4.1 协商与合作
4.2 矛盾或争议
4.3 双边关系
4.3.1 主要双边关系
4.3.2 其他双边关系
5 物種
6 经济
6.1 經濟体
6.1.1 中國大陸
6.1.2 日本
6.1.3 朝鲜
6.1.4 韩国
6.1.5 臺灣
6.1.6 香港
6.1.7 澳門
6.1.8 蒙古
6.2 经济产业
7 种族
7.1 智力與平均
8 民族
8.1 中华民族
8.2 大和族
8.3 琉球族
8.4 朝鮮族
8.5 蒙古族
8.6 南岛民族
9 语言
9.1 汉藏语系
9.1.1 漢語
9.2 阿爾泰語系
9.3 南島語系
10 体育
11 註釋
12 参考文献
12.1 引用
12.2 来源
13 外部链接
定义
狭义
所屬國家或地區 | 地理分区 | 时区 | 行政區 | 行政中心 |
---|---|---|---|---|
蒙古國 | 蒙古高原 | UTC+7 | 蒙古国行政区划 | 烏蘭巴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大陆及周边岛屿 | UTC+8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 北京市 |
中華民國(臺灣) | 臺灣島、澎湖群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 | UTC+8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臺北市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朝鮮半島北部 | UTC+9 | 朝鮮行政區劃 | 平壤直轄市 |
大韓民國 | 朝鮮半島南部 | UTC+9 | 韓國行政區劃 | 首爾特別市 |
日本國 | 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島 | UTC+9 | 日本行政區劃 | 東京都 |
广义
廣義的東亞範圍可能會被界定為傳統意義上的遠東,包括廣義的東北亞(包括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蒙古高原、中国東北、朝鮮半島、琉球群島和日本列島)、臺灣和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印尼群島、菲律賓群島和南海諸島)的總和[3]。包括:
俄罗斯的遠東領土(庫頁島和千島群島);- 地理上屬於東南亞的越南,由於文化上屬於東亞文化圈,也可视為東亞的範圍;
- 深受漢字文化影響的菲律宾群岛、台灣 、華人移民分布較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的地區。
相关概念
東洋:现代汉语中的「東洋」指日本,日語中的「東洋」則指東方世界[4]。
远东:一般指东亚,即阿富汗、哈萨克以东、北纬20度以北、太平洋以西、北纬50度以南的地区。
東亞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指中国大陆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 泛東亞地区:包括东盟諸国及遠東國家和地區。
东北亚:东北亚是东亚的一部分,包括日本、韩国、朝鲜。
东南亚:指中国以南、印度以东、新几内亚以西与澳大利亚以北的地区,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大东亚共荣圈: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扩张版图所提出的“将东亚从西方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建立类似邦联制的战略构想与政治主张,以台灣為中心畫出同心圓作為範圍。实质是东亚各国领土成为日本殖民地。
东亚共同体:日本提出的一个构想,想效仿欧盟和非盟建立一个紧密型的区域合作组织[5]。
地理
东亚大陆
東亞地區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總面積約12,500,000平方公里,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9%。地形西高東低,在傳統上有三級階梯之分:第一級為青藏高原,該處海拔一般達4000米以上;第二級為一系列的盆地和高原;第三級為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島。東部沿海地區季風氣候顯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即東亞季風區,氣候濕潤溫和;西部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典型,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區;青藏高原地區為高地氣候區。[6]
东亚岛弧
中國本部和日本南部比鄰接的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溫暖潮濕,原有豐富的溫帶針葉林、闊葉林和混合林,由於人口密集的低地和河谷地區已轉為農業和城市用途,現在大多在山區才有森林。冰河時代的冰川作用對東亞的影響不大。從中國和日本古北界的溫帶森林,到東洋界的亞熱帶和熱帶森林,營造出東亞豐富多樣的植物群和動物群。中國西南部的山區被列為全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7]例如喜馬拉雅山含有世界上約8%的鳥類。[8]在東南亞,緬甸北部和中國南部高山山脈形成古北界植物群和動物群的舌部區。孤立的天空島存在於南至緬甸中部,北越和台灣的高山。
西太平洋
- 陆緣海:日本海、渤海、黃海、东海。
- 洋流:黑潮和親潮。
- 海峡:
宗谷海峽:連接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
津轻海峡:連接日本海與太平洋
朝鮮海峽(對馬海峽):連接东海和日本海
宫古海峡:連接东海與太平洋
台灣海峽:連接东海和南海
瓊州海峽:連接南海和北部湾
歷史
上古史
中華文明由黃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融合而成。战国末期,秦统一六国。经历了汉、唐盛世。虽然有外族入侵,但由於漢族人口较多,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汉文化。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歷史,經常充滿殘酷的殺戮,但最終擴張豐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內涵,正所謂容納百川匯大海正是此意,亦即現在的中華文化就融合了56個民族的文化柔為一體產生的新的文化體系即是現在的中華文化。
台湾岛公元前六千年進入新石器时代。到了一千年前進入鐵器時代。發源於今日台灣中部地區由台灣原住民的巴布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組成的「跨族群準王國」的大肚王國、屏東地區由排灣族與箕模族所組成的大龜文王國,和領土由屏東山區闊及臺南的準封建式的瑪家王國皆在17世紀時已存在。此外,東亞其他許多定居的農耕民族,如朝鮮族、越族、大和族等,曾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使用漢字是這些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中最為顯著的共同點,因此這些民族活動的領域也被稱為漢字文化圈。
朝鲜半岛在公元前5千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铁器时代。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推翻古朝鮮准王,國號仍稱「朝鮮」,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就是衛滿朝鮮。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東征朝鮮,設立漢四郡,此後「朝鮮」一詞長期消失在古中國典籍中。公元4世紀以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兼併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漢四郡。在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三國時代」。早期蒙古是各突厥蒙古民族遊牧地区,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各部從此蒙古各草原民族一律称为蒙古。
中世史
中國與日本兩個文化體的影響力介於朝鮮半島和琉球群岛之間,在前現代史上曾幾度於此兵戎相見,直到十五世紀海外拓殖及貿易興盛起來以前,兩個古代文明的歷史軌跡呈現平行發展的態勢。〔請參閱白村江之戰、文永‧弘安之役、倭寇、萬曆朝鮮之役或壬辰衛國戰爭〕
十六世紀,自歐洲渡海東來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勢力開始直接與東亞文明交流;海上貿易網絡的建立,以及西洋作物和熱兵器的輸入,相當程度影響了中、日兩國的食物供應能力和戰爭型態,間接對兩國爾後的歷史軌跡造成雖不明顯、實極重大的影響。例如,海上貿易和「鐵砲」(火槍)的引進及運用,相當大程度影響了十六世紀日本內部地區勢力的消長,相當大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戰國時代群豪爭霸的結果。又例如蕃薯等新作物的種植雖緩和了漢民族領域可耕地開發飽和的問題,卻因食物供給的改變造成明朝人口自十八世紀起暴增的結果;爾後,過多的人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難以擺脫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與「遠東(The Far East)」貿易的需求,提供了歐洲勢力在美、非、亞洲各地大力發展殖民主義的誘因;影響所及,給其晚近資本主義及工業革命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客觀條件。
近現代
十九世紀,經過前述發展的長期影響,造成了歐洲與東亞之間經濟和科技發展程度的差距。受到新興西洋勢力英國、法國、美國等強大軍事優勢的壓迫,此時東亞的三個傳統「王國」——大清帝國、江戶幕府和朝鮮王朝——均被迫接受以歐洲為核心的國際政治及貿易體系,並步入現代化轉型的歷史新階段。受到歐洲民族國家概念的衝擊,以及同時代義大利、德意志建國成功的刺激,十九世紀後半業以後的中、韓、日三國政治史,可是說就是一部在現代化轉型的背景下,形塑各自國族的「建國史」。
經過明治維新改革,日本在十九世紀末轉型成一個現代化國家,並在當時新帝國主義的浪潮下,日本開始其海外擴張,將其勢力伸入朝鮮半岛和臺灣等地区,後來更與清朝爆發甲午戰爭,決定性地改變了東亞的歷史軌跡。日本在二十世紀初期步上軍國主義之途。二戰後的日本政體依聯合國理念改組,改組成實施代議民主及實質內閣制的國家。
政治
协商与合作
在政治體制上,日本、大韓民國、中華民國和蒙古國都先後成功轉型至民主政體,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維持一黨專政,兩國分別由朝鮮劳动党及中国共产党長期執政。
东亚區域內幾個國家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政治歧見,以及潛在的戰略競爭意識。除了朝鮮半島(朝鮮、韓國)和海峽兩岸(中國大陆、台灣)間的政治問題以外,中、日、韓三國因為二戰的歷史而形成的民族情緒磨擦,也是影響區域政治穩定的一個不利因素。
另外,即使冷戰已經結束,美國和俄羅斯作為戰略大國,在本區域的國際事務中仍保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此一層關係更是將區域事務與全球戰略局勢整個聯繫起來,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網絡。
东亚地区16个国家每年举行一次东亚峰会。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
矛盾或争议
名称 | 利益攸关方 | 性质 |
---|---|---|
朝鲜核问题 | 朝鲜、 韩国、 日本、 中國、 美國、 俄羅斯 (詳見:六方会谈) | 核武器扩散 |
朝韩关系 | 朝鲜、 韩国 | 冷战历史问题 |
北方四岛争议 | 俄罗斯、 日本 | 主权争议 |
台湾问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 | 治权争议 |
独岛问题 | 日本、 韩国 | 主权争议 |
南海争议 |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 菲律賓 | 主权争议 |
慰安妇问题 |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本、 韩国 | 历史争议 |
钓鱼岛主权问题 |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本 | 主权争议 |
双边关系
主要双边关系
双边关系 | 利益攸关方 | 关系性质 |
---|---|---|
兩岸關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華民國 | 國際關係 |
中日關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日本国 | 国际关系 |
中朝關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国际关系 |
中韓關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大韩民国 | 国际关系 |
日朝關係 | 日本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国际关系 |
日韓關係 | 日本国及大韩民国 | 国际关系 |
台日關係 | 中华民国及日本国 | 國際關係 |
朝韓關係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大韩民国 |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 |
其他双边关系
双边关系 | 利益攸关方 | 关系性质 |
---|---|---|
中蒙關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蒙古国 | 国际关系 |
蒙朝關係 | 蒙古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国际关系 |
台韓關係 | 中华民国及大韩民国 | 外交关系 |
韓蒙關係 | 大韩民国及蒙古国 | 国际关系 |
台朝關係 | 中华民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外交关系 |
日蒙關係 | 日本国及蒙古国 | 国际关系 |
物種
经济
东亚部分國家在現代化轉型中取得成功,本區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重要性正日益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取得戰略和經貿世界第二的大國地位,日本在經貿和科技方面佔有東亞第一,中華民國和大韓民國都在世界經貿體系中爭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幾個經濟體間的分工合作和貿易整合,更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等國際組織的框架下日趨緊密。依此趨勢,二十一世紀的東亞,有成為世界一個新經貿核心的潛力。
經濟体
中國大陸
中国经济1978年改革開放,及後來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勞動力出现十億以上的貧窮人口,勞動力的大幅增加成为發達国家的重要機遇,可承载發達国家對低技术勞動力的需求。1990年代以來,全球產業结构出现重大變化,世界发达国家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将其大部分劳力密集工业及低技术产业转而至中国及其他前共產國家,中国遂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由於全球產業分工造成的規模經濟優勢,使得以生產出口導向的製品為主中国经济在世界貿易體系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中國於1996年與俄羅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八个国家组成上海合作組織,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合作。後來,在2001年被接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中国經貿發展與世界各國更為緊密的合作。現時中国東部沿海及內陸部分城市已發展成发达和准發達地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生產性)及人均國民收入也顯著提升。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體國內生產毛額成为世界第二。
日本
日本在戰後首先利用供應韓戰前線的軍需品的契機重建其經濟。196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企業得以累積大量的資本。1970年代以後,日本資本、技術密集的精密製造業已十分發達,外銷的汽車、家用電器等類產品销售至全球市場,經濟快速成長。東京—橫濱、大阪—神戶等城市是世界規模最為龐大(無論人口或富有程度)的都會區。日本的人均生产总值(生産性)於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近乎領先全世界發達地區,包括美国。這段時期日本製造業在技術改進和產品外銷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日本雄厚的經濟基礎。雖然經歷美日貿易摩擦、泡沫經濟破滅等打擊,導致1990年代以來的日本經濟發展趨勢呈現停滯甚至是倒退,但是今日的日本仍為世界領先的經濟體,國內生產毛額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日本的生産性已不及以往。當前日本的產業以服務業、航運、金融、高科技研發等為主。日本的戰略兩難:後冷戰時期的美日安保條約與日中关系政治摩擦。
平成19年度(2007年),日本關東地方的GDP達203兆7486億日圓[9],高於當時的俄羅斯和印度,是世界一個龐大的經濟區域[10]。
朝鲜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有爭議的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為朝鮮勞動黨。它在朝鮮半島統一問題、六方會談、導彈試射、核武試爆和人權等議題上受到世界的關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施行計劃經濟,經濟活動以傳統農業和軍事工業為主,同時發展小規模的民用工業及旅遊業。
韩国
大韓民國在二戰結束時還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因為良好的政治環境和順利的外交策略使得韓國與台湾、新加坡、香港並稱「亞洲四小龍」;經濟現代化自1970年代以來取得顯著的成功並於近年被列入新興工業化國家。韓國近年來的主力產業為電子、通訊產品以及汽車製造業;尤其液晶顯示器在全球供應網絡當中擁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
臺灣
台湾经济水平和生活條件達已開發國家水準。台灣經濟自1963年至1996年平均年經濟成長率超過9%。以農業發展工業、進口替代、加工出口、產業結構轉型一路發展至今。台灣近年來的主力產業為高科技、電子、通訊產品,以及汽車的代工生產;尤其以電腦零組件在全球供應網絡當中擁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與中國大陸、日本、美国經貿往來密切。
香港
在英國殖民地時期,香港歷經轉口港、工業城市並逐漸發展成一個商業、金融活動匯聚的國際要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順勢成為中國迎接國際投資以及原物料產品轉運的最主要窗口。隨著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珠江三角洲地區乃被帶動而發展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另外一個產業高度開發的地區。香港當前的經濟活動以航運、物流、金融、旅遊和服務業為主。
澳門
澳門在1970年代後逐漸發展成一個世界級博彩旅遊城市,經濟亦屬發達之列,經濟以旅遊和服務業為主。
蒙古
蒙古國缺乏現代化工業基礎,經濟仍以矿业為主。蒙古經濟相對落後,人均GDP(2011年)在世界上排名第118。蘇聯解體前,蒙古接受蘇聯大量援助。蘇聯解體後,蒙古工業基礎薄弱、生產技術落後、生態環境破壞、荒漠化嚴重、基礎建設不足等問題浮現。近年来,自2002年起,蒙古的经济持续发展,每年的GDP成长6%左右;2007年GDP成长有9%。与此同时,約36%的國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目前高居不下。近年來隨著礦產的開發,經濟成長快速。2011年經濟成長率達17%,高居世界第一,但随着煤炭价格下跌,经济濒临崩溃[11]。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大陸。在2006年,蒙古的出口有68.4%是到中国大陸,而来自中国大陸的进口商品占全部进口的29.8%。主要出口畜產品、礦產,進口機器設備、燃料、工業原料和生活日用品等。蒙古国的石油产品进口80%以上来自俄国。在蒙古投资和帮助蒙古建设的国家多为其周边国家,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韩国、俄国等。
经济产业
中国東南地區由于亞熱帶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平地種植水稻、養殖蠶絲,丘陵種植茶葉等均為重要營生。北方的溫帶氣候區則較多種植麥、黍、高粱等作物。而西北部內陸地區地勢高,氣候乾旱,農業較不發達,人口相對稀少;不過在內外蒙古遼闊的草原地帶,畜牧業、畜產品加工相當興盛。長期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等國之間的邊境貿易,也十分發達;雙方互易有無,延續中古以來「絲綢之路」貿易的傳統。19世紀下半葉,台灣出產的樟腦曾是世界主要的供應源;後來茶葉、砂糖陸續成為重要的出口品。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整體經濟轉型,台灣農業逐漸往精緻方向發展,香蕉、蓮霧、芭樂等品項出口成績不俗,贏得「水果王國」的稱號。朝鮮半島自古土壤肥沃,適合種植多種糧飼蔬果,一直以白菜、蘿蔔和高麗菜最具代表性,發展出豐富的泡菜文化,延續至今。日本自古已種水稻,由於耕地不足,海產自古即為大和民族主要的食物來源,甚至發展出獨特的刺身,日本漁業至今仍相當發達。蒙古以畜牧业为主。
种族
东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东亚人的四个主要单倍群为O-M175、N-M231、C-M130和D-M174,约占东亚全部男性的93%。Y染色体解析显示,东亚地区的现代人起源于7.4万年前的非洲,在旧石器时代由南方进入东亚,而后向北方迁。O-M175 是东亚最大的单倍群,约75%的中国人以及超过50%的日本人都是这一类型。其下三个主要的单倍群O1a-M119、O2-M268以及O3-M122,总数约占东亚男性的60%。其中,O1a-M119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侗傣族群、台湾原住民中。O2下的一支O2a1-M95在华南、南方少数民族、中南半岛及印度蒙達人群中较多,另一支O2b-M176最主要集中于朝鲜半岛、朝鮮族和日本弥生人。O3-M122是中国最常见的单倍群,占汉族50-60%左右。汉藏语系民族主要是O3的发源地,很多汉藏语系的民族O3的出现频率是100%,汉族人中O3普遍高于70%,部分地区高于80%。
|
智力與平均
民族
东亚民族分布大致可分為兩大語群:屬漢藏語系的漢族和藏族,以及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满洲族,孤立語系的朝鮮族、大和族、琉球族和屬南島語系的南島民族等。
中华民族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於1902年提出,以激發中國民族主義[12]。辛亥革命之後,由於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以及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使得「中華民族」而廣為人知[13]。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一個政治詞彙[14][15],是生活在大中華地區境內各民族及海外華人的統稱[16]。中国大陆官方定义中华民族有56個民族,其中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在台灣,有台灣原住民族和汉族移民存在,其中漢族占多數。2010年臺灣的國族認同調查顯示,八成的民眾認同自己是「全球華人的一份子」,但不是中國人。[17]
大和族
主流說法認為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近年来遗传學的研究发现,在三十多个人种的基因型的比较下,日本人(大和人、琉球人、阿伊努人)遗传基因明显有别于其他东亚族群。
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人可大致分为绳文人和外來的弥生人(渡来人)兩大族群。绳文人得名於其制作的绳文图案的陶器。绳文人的特征是,眉间(前额中央)突出,鼻根凹陷,眉毛浓重,大眼睛,双眼皮,嘴唇稍厚,颚骨发达。弥生人則主要来自东亚大陆(主要经过朝鲜半岛),与绳文人相比,弥生人脸型较长,鼻根較低,牙齿比绳文人略大。[18]大和民族基本上是绳文人和弥生人互相通婚所生的混血族群。
琉球族
琉球人是琉球群島的主要民族,歷史上琉球族主要分布於琉球群島(包括今沖繩縣和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另有部分人生活在日本本土和台灣、以及其他一些海外地區。由於琉球群島在近代從獨立的民族國家成為日本的一部份,因而強調出身地的「沖繩人」、「先島人」和「奄美人」,在意義上不同於血統及文化論的「琉球族」。琉球族的原生語言是琉球語,如今有些琉球人已不會說琉球語,今日較通用的語言為日語或沖縄辯(琉球式日語)
朝鮮族
日本人的Y染色体构成最接近韓國人。朝鮮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鮮族人;朝鮮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国,人口均在两百万以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朝鲜族是中國官方认定的一個少數民族,也被称为中國朝鮮族。在美國境內的朝鮮族属于美國亚裔少數民族,被称为韩裔美国人,根据2006年美国社区人口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152万人。
蒙古族
蒙古族约有1000万人,其中600万人居住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其余分布在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蒙古族所使用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
当前蒙古国的国土是古代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个游牧民族生活和建立政权过的地区。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经常在边境与明朝发生冲突。16到17世纪起蒙古开始受到藏传佛教影响,17世纪末时蒙古全境被纳入清朝统治范围。1924年,在苏联支持下成立社会主义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
南岛民族
南岛民族指大洋洲和东南亚以南岛语系为语言的族群。考古学证据表明,说南岛语言的民族都和东南中国、马来西亚的稻米农业有关。这种农业文明最早被发现的考古在中国大陆,同时各种明确的证据都指出:南岛民族的发源地在中国大陸南部和台湾。福建發掘的曇石山遺址,漳州東山大帽山遺址,寧德霞浦縣黄瓜山贝丘遗址,泉州晉江庵山沙丘遗址,福州平潭壳丘头遗址,據考證都跟南島語族起源有淵源。在福建出土石锛、石戈以及石叉等物品,在波利尼西亞仍常見。福建的幾大遺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制品等文物制作的方法、生産工藝、母語語系等考證: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南島語族衆多島國居民的祖先,源于中國東南沿海。
语言
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包含汉语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缅甸、新加坡等各地区。
漢語
在中華地區被廣泛使用的漢語,或称国语,或稱普通話,是以北京音系爲基礎的官話。上古漢語本身有大量阿爾泰語系的成分,很多入聲字是來自阿爾泰語。阿爾泰語的字根很多是以g d b(k t p)结尾,這些字就變成漢語古入聲字和去聲字的一部分。如「懿」和維吾爾語的「亞克西」就是同源詞或上古借詞。漢語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其中包含了藏緬語、侗台語、阿爾泰語、南島語的成分。官話与漢語族南方方言的一大區別在于,是否有古漢語中的入聲。官話中入聲從唐宋時期開始脫落,至元明徹底消失,元朝時編寫的《中原音韻》反映了這件事。漢語受到了阿爾泰語言的影響,而漢語族中的粵語和閩語保留著大量的古越語的特徵。
阿爾泰語系
阿爾泰語系主要包含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三个分支,有时也包括朝鲜语、日语、琉球语,或是和乌拉尔语系划分为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南島語系
南岛语系是主要由南岛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共有1257种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岛屿上。
体育
2013年5月,東亞運動會總會決議將東亞運動會轉型為東亞青年運動會,2013年東亞運動會成為最後一屆東亞運動會,而2017年東亞運動會亦被取消[20]。第1届东亚青年运动会原定在2019年8月24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台中举行[21],不過因為台灣出現為中華台北正名的公投而取消。
东亚足球锦标赛每兩年舉行一次,由東亞足球協會的屬會派隊角逐。
註釋
参考文献
引用
^ 王志艳. 亚洲主要地理分区. 地理百科知识博览·我的第一本百科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ISBN 7201079670.
^ 范疇. 台灣的選擇:地緣悲情之子,還是領先東亞轉大人. 聯合報. 2017-10-03 (中文(台灣)).
^ 宮城大藏. 「東亞」概念的變遷與區域合作. 走进日本. 2013-02-12 [2017-06-23].
^ 韦弦. 东亚共同体能否实现?. 联合早报. 2009-10-13 [2017-06-23].
^ 公茂虹. 东亚大陆:中华民族梦想肇始之地. 人民网. 2013-07-02 [2017-06-23].
^ 橫斷山植物多樣性綜合考察:國際合作催生的璀璨成果.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 Price, T. D., J. Zee, K. Jamdar, and N. Jamdar. 2003. Bird species diversity along the Himalaya: a comparison of Himachal Pradesh with Kashmir J. Bombay Nat. Hist. Soc. 100:394–410
^ 平成19年度縣民經濟計算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12-20.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齐雷莎(Leisha Chi). 国际纵横:蒙古货币贬值爆经济危机. BBC中文网. 2016年8月20日 [2017-01-19].
^ 「中華民族」是誰首提的?. 李喜所 (中文).
^ 林家有,廣東文獻季刊《孫中山先生與中華民族復興》(中文)
^ 吳天泰. 族群與社會.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305– [15 February 2013]. ISBN 978-957-11-4175-6.
^ 当代中囯凝聚力大典. 红旗出版社. 1997 [15 February 2013].
^ 中華民族. 泰國中華會館 (中文).
^ 國人國族認同趨勢分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年4月
^ 日本基因研究证实日本人是混血儿
^ Sik, Ko Swan. 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Asian Perspective. 1990: 39. ISBN 9780792308768.
^ 東亞運變身東亞青運 中市續爭辦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9.
^ Taichung to host first East Asian Youth Games in 2019. InsideTheGames. InsideThe Games. [2010-06-19] (英语).
来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墨菲, 罗兹, 东亚史, 由林震翻译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08, ISBN 9787510047114
外部链接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东亚。 |
维基导游中有關东亚的旅遊指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