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
佛教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禪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无著 世亲 鸠摩罗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
宗派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漢傳 藏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南传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佛寺(英語:Buddhist Temple),又稱寺院、寺,是佛教的宗教建築物,也是僧伽居住、修行的地方。佛寺中常有佛塔(浮屠塔)。
目录
1 概論
2 參見
3 註釋
4 外部連結
概論
“佛寺”爲佛教供養佛像和僧人居住的場所,其中的“寺”原爲中國的政務管理機構,因最初汉明帝以白馬寺安置入華的僧人和佛經,故後世以“寺”專稱佛寺。
佛寺在古時稱精舍(vihāra),梵語中vihāra可代指所有佛教寺院;又稱阿蘭若(aranya),略稱蘭若,意為丛林、凈處;又稱伽藍,爲“僧伽藍摩”(samghārāma)的略稱,意為僧人的園林、僧院;漢地禪宗自百丈禪師建立叢林制度後也稱爲叢林、禪林[1];雲南西部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地区又称为奘房、緬寺。還有異名如僧寺、道场、刹多罗(kṣetra,也譯為淨土、什刹;一說爲laksatā之譯[1])、金刚净刹、金刚刹(vajra-kṣetra)、寺刹、佛刹、梵刹(刹字均来自於刹多罗)、栴檀林、檀林、绀园、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寂灭道场、清净无极园、远离恶处、亲近善处等[2]。
佛寺的管理者稱為住持或方丈;奘房的管理者俗称“佛爷”。
參見
- 寺廟
- 伽藍
- 精舍
- 阿蘭若
註釋
^ 1.01.1 佛學詞彙【寺院】
^ 《法苑珠林》卷三十九
外部連結
- 佛光大辭典
- 曹仕邦:〈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順俗政策〉。
- 道端良秀著,李孝本譯:〈唐代佛教寺院與經濟問題〉。
- 孙英刚:〈隋唐长安寺院长生畜禽考〉。
- 黃啟江:〈北宋汴京之寺院與佛教〉。
- 陳玉女:〈明五臺山諸佛寺建築材料之取得與運輸——以木材、銅、鐵等建材為主〉。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