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道
「交流道」的各地常用別名 | |
---|---|
中国大陸 | 立交桥 |
臺灣 | 交流道 |
港澳 | 交匯處 |
立交桥(英语:Interchange,常簡寫為IC)是高架道路與其他公路交匯之道路設計,利用立體交叉與數條匝道組成,引導車輛轉換不同公路的交通設施。當兩條高架道路交匯時的交流道,則另稱為系統交流道或樞紐立交(Junction,簡寫作JCT)。
中華民國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公佈之系統交流道公式英文名稱則為System Interchange,簡寫作SIC,[1]通常泛指國道與國道交叉或國道與省道高架道路交叉連結之交流道。省道高架道路與省道高架或城市高架道路交叉稱為JCT。
目录
1 名詞解釋
1.1 匝道(進口、出口匝道;上、下匝道)
1.1.1 直接式匝道(Directional ramp/road)
1.1.2 非直接式匝道(Non-directional ramp/road)
1.1.3 半直接式匝道(Semi-directional ramp/road)
1.1.4 交織路段(Weaving)
1.1.5 集散道(Collector/distributor road)
2 型式(高速公路與高速公路)
2.1 系統交流道
2.2 四方向
2.2.1 苜蓿葉型
2.2.2 環狀型
2.2.3 環狀苜蓿葉型
2.2.4 漩渦型
2.3 三方向
2.3.1 分叉式+籃網式
2.3.2 喇叭型
2.3.3 Y型
2.4 雙方向
2.4.1 分叉轉換式
2.4.2 分岔式
3 型式(高架道路與平面道路)
3.1 鑽石型
3.2 部份苜蓿葉型
3.2.1 部份苜蓿葉A2型、B2型
3.2.2 部份苜蓿葉A4型、B4型
3.2.3 部份苜蓿葉AB型
3.3 單點鑽石型
3.4 環島型
3.5 出口匝道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
名詞解釋
下列名詞以靠右行駛的道路設計為基礎,與靠左行駛的道路設計,僅左右兩字互換而已。
匝道(進口、出口匝道;上、下匝道)
一小段提供車輛進出主線(高速公路或高架道路)等的陸橋/斜道/引線連接道。
匝字有環繞之意,Ramp指的是斜坡,早期台灣國道採土堤建築,考量當時汽車性能與道路坡度,交流道多半採用廻轉半徑大的環道進出高速公路,故稱為匝道。
直接式匝道(Directional ramp/road)
將右轉車道設於右方,以高速公路較為常見。
非直接式匝道(Non-directional ramp/road)
將左轉車道設於右方,設置環道(loop)銜接其他公路。
半直接式匝道(Semi-directional ramp/road)
與非直接式匝道雷同,但捨去環道,改以路線較長、起伏較大的高架道路連接。
交織路段(Weaving)
因匯流、分流或其他因素導致行車主線,短時間車流混亂的路段,稱為交織路段。
集散道(Collector/distributor road)
為解決交織路段的車流問題,部份交流道加入集散道的設計,舒緩交織路段的交通。
型式(高速公路與高速公路)
系統交流道
泛指2條以上之封閉式道路的交匯處,車輛走向自成一個系統,不干涉其交匯處以外的道路交通。
- 依道路等級交匯有以下分類:
- 2條高速公路交匯的交流道。
- 1條高速公路與1條快速公路交匯的交流道。
- 2條快速公路交匯的交流道。
- 1條快速公路與高架道路交匯的交流道。
- 單獨系統
- 高架道路與高架道路交叉
- 高架道路與平面封閉式道路交叉
- 服務型系統
除了連接封閉式道路,還可以連絡地方性道路與其它交流道,例如:
臺灣國道一號鼎金系統交流道
臺灣國道一號仁德系統交流道
四方向
苜蓿葉型
苜蓿葉型 |
---|
苜蓿葉型(Cloverleaf,也稱四葉型、幸運草型)是設置四個環形匝道,讓左轉車輛行駛約270度的環道後自右側匯入高速公路。優點在於無平面交叉,匝道不互相干擾。缺點為占地面積大,且路線迂回較長,兩環間的路段也容易形成交織路段(可施設集散道解決),直行車輛易受轉向車輛干擾。例如:臺灣國道1號&臺82快速公路的嘉義系統交流道
環狀型
環狀型 |
---|
環狀型(Stack,也稱為定向式)為設置全方向的高架半直接式匝道穿越兩高速公路間,與對向右轉匝道相互匯流後再匯入高速公路;其交流道層數多,無苜蓿葉型容易產生車流交織的缺點,但造價較昂貴,也容易產生視覺上的景觀衝擊,一般多為三層。
環狀苜蓿葉型
環狀苜蓿葉型 |
---|
環狀苜蓿葉型(CloverStack)為苜蓿葉型交流道和環狀型交流道的結合體。不但可以擁有環狀型交流道的優點,造價也相對便宜。例如:臺灣國道1號&國道8號的臺南系統交流道
漩渦型
漩渦型 |
---|
漩渦型(Turbine)為環狀型交流道的變形(也可稱為風車型),比起前者可減少交流道的層數和造價。通常使用於較少車流量或崎嶇的地區,其匝道可順應地形和用地限制改變其佈設。
三方向
分叉式+籃網式
在相同方向上平行的三條高快速道路,行駛的車輛利用在兩個行車道之間產生的高架橋或下坡道進行路線切換,匯合後從左右兩邊分出匝道,再合併為一條獨立的道路。
例如:台灣中山高北上線五楊高架分流匝道於泰山轉接道匯入國道一號,五楊高架與中山高平行,中山高於五股交流道分出汐五高架,中山高與汐五高架和五楊高架互相平行,五楊高架又在五股轉接道與汐五高架合併為一條獨立的高架道路。中山高南下線,汐五高架與五楊高架與國道一號,匯流方式與北上線相反。
喇叭型
喇叭型A | 喇叭型B |
---|---|
喇叭型(Trumpet)是高速公路與其他公路與交叉,出入口皆位於同一處,因設置兩條直接式匝道、一條半直接式匝道與一環道形似喇叭而得名,其中環道供車流量較小的一方進出。此型交流道適合匝道收費之高速公路系統使用,是第二代的交流道型式。例如:臺灣國道1號的汐止交流道(喇叭型A)、國道3號&國道5號的南港系統交流道(喇叭型B)
Y型
Y型1 | Y型2 |
---|---|
Y型(Directional-T)是喇叭型捨去環道,改以路線較長、起伏較大的半直接式匝道連接。適合車流量需求較高、實行匝道收費之高速公路系統使用,同樣也是次世代之交流道型式。缺點為造價需求較高,且容易造成視覺衝擊。例如:臺灣國道3號&國道6號的霧峰系統交流道(Y型1)
雙方向
分叉轉換式
籃網式(basketweave)在台灣稱為轉接道。在相同方向上兩條高快速道路,行駛的車輛使用在兩個行車道之間產生的高架橋或下坡道進行路線切換,優點是不導致車輛交織。這些轉換車道通常設在最右側之車道出入口,但是可以被配置成在中間車道以避開最外側車道之大型車輛。
分岔式
分岔式 |
---|
分岔式(Partial Y,另稱半Y型)是Y型捨去一邊的匝道而成。也可看做一條道路從左右兩邊分出匝道,再合併為一條獨立的快速道路。但只能一邊出去,一邊進入。通常作為舊路壅塞而改線至外環道路(Bypass Routes)的方案。例如:台68線與台68甲線的銜接處
雙C型(Double C Type)是由兩個C型環狀道組成,適合用於山區、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但只能一邊出去,一邊進入。例如:臺灣國道6號的北山交流道
型式(高架道路與平面道路)
鑽石型
基本鑽石型 | 簡易鑽石型 |
---|---|
鑽石型(Diamond,也稱菱形)動線單純、用地較小,但交通量大時容易堵塞,常見於聯絡地區性道路的交流道。例如:臺灣的國道3號白河交流道
另有簡易鑽石型(亦稱上下匝道),比起基本鑽石型所需用地更少,但僅適合車流量稀少的道路使用。例如:臺88快速公路鳳山交流道
部份苜蓿葉型
部份苜蓿葉A2型、B2型
部份苜蓿葉A2型 | 部份苜蓿葉B2型 |
---|---|
部份苜蓿葉型(Parclo,為Partial Cloverleaf的簡稱)是鑽石型混合一到三條非直接式匝道(環道)而成。與苜蓿葉型相比,在取得土地興建的彈性更大。缺點為環道設計容易造成車流回堵。
A2型與B2型不同的地方於A型的匝道位於二、四象限,B型匝道的則位於一、三象限。例如:臺灣國道3號的九如交流道(部份苜蓿葉A2型)
部份苜蓿葉A4型、B4型
部份苜蓿葉A4型 | 部份苜蓿葉B4型 |
---|---|
B4型、A4型與 A2型、B2型 不同的地方在於原有空白的象限上多了條直接式匝道。例如:臺灣國道1號的楊梅交流道(部份苜蓿葉A4型)、斗南交流道(部份苜蓿葉A4型)
部份苜蓿葉AB型
部份苜蓿葉AB型 |
---|
AB型的部份苜蓿葉交流道亦稱為摺疊式鑽石型(Folded diamond)交流道,此型交流道通常設置於和鐵路平行且靠近的公路上。例如:臺灣台78線的斗南交流道與台61線的七股交流道。
單點鑽石型
單點鑽石型 | 交通動線 |
---|---|
單點鑽石型(Single-point,簡稱SPUI,也稱為水字型),由鑽石型改良而成,將四處左/右轉匝道集中於一點,並僅需設置一處號誌。結合了鑽石型動線單純及環狀型能負荷大交通量的優點。缺點為唯一的號誌損壞時容易造成交通的混亂。例如:臺灣國道1號的新竹交流道公道五匝道、國道3號的烏山頭交流道。
環島型
環島型 |
---|
環島型(Roundabout),主線由高架形式通過,相交處由環島來疏導車流。
出口匝道
在雙向的其中一向或兩向僅設置出口方向,無法進入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
例如:台灣國道1號的鼎金系統交流道鼎力路匝道、瑞隆路匝道、國道1號汐五高架的下塔悠匝道、國道3號的南深路匝道。
參考資料
^ Freeway Bureau English Version »Network Traffic Guide »National Freeway Map »Freeway facilities (interchanges, service areas). Freeway.gov.tw. [2018-03-04].
徐耀賜. 公路工程—理論與實務(下). 台北市: 北門出版社. 1996. ISBN 978-957-99070-2-6.
廖肇昌等執行編輯. 第二高速公路興建專輯,規劃篇. 國道新建工程局. 2004. ISBN 978-957-01-6351-3.-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網頁:道路立體交叉、快速道路與匝道設計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