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















教宗
羅馬主教
主教
天主教會

Emblem of the Holy See usual.svg

Franciscus in 2015.jpg
现任
方濟各
自2013年3月13日起
教省
羅馬教省
教区

羅馬教區
主教座堂

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首位主教

聖伯多祿(根据天主教传统)
设立
公元1世纪
官方网站

The Holy Father




梵蒂岡城國元首
君主政體


Coat of arms of the Vatican City.svg
梵蒂岡國徽


現任
方濟各
2013年3月13日就任
梵蒂岡城國第8任元首,天主教第266任教宗


尊稱

陛下

建立日期
1929年

教宗(拉丁語:Papa),原譯教皇[1][2](華語圈外國家如日本[3]、韓國[4]、越南等目前仍用教皇為譯名[5][6][7]),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8]




目录





  • 1 辞源


  • 2 沿革


  • 3 頭銜


  • 4 職權


  • 5 任職方式


  • 6 近況


  • 7 参考文献


  • 8 外部連結


  • 9 參見




辞源


教宗的拉丁文原詞「Papa」源自希腊文的「πάπας」,原意為「父亲」[9],起初用于对任何司铎或主教親暱的称呼。4世纪或5世纪时,「πάππας」在西罗马帝国仍频繁地用于称呼主教,尽管它已经开始逐渐转变成现代的用途,即局限于称呼罗马主教,而在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希腊和俄罗斯,司铎仍然称为「πάπας」。



沿革


從《宗徒大事錄》时期開始,使徒們在猶太會堂講道,但大部分基督徒聚會是分散在各個家庭中進行,甚至當有迫害時也會在地下墳墓中進行,因此聚會地點乃相當分散,漸漸的這些家庭聚會以大城市為中心形成一個個教區的概念,在教區裡面他們就設立主教,主教或教父這個詞在中文裡面也被翻譯為監督或是長老,聖經中多次提到使徒召集各地方長老與祂們說話,這些主教在接受使徒的教導後,便將這些教導帶回各教區,這些長老繼承使徒成為各地方教會的宗教領袖。[10][11]




教宗的三重冕,象征教宗之训诲、圣化、治理三项神权


而主教之所以在社會上擁有很大的權力也有其歷史因素。初代教會由於聖經及使徒書信多半由人工抄寫在羊皮上,流傳並不普及,一般信徒難以直接閱讀,加上當時基督徒多數不識字,無法了解教義,因此各種的「異端」教義容易流傳。特別是諾斯底主義的流行使得長老們在試圖消滅這些「異端」的過程中,加強了這些主教的權力。
其次,由於初代幾位具影響力的教父(也就是教會領袖,特別是初代教會的神學家)十分看重與強調主教制度,無形中提高了主教的地位。例如伊格納修、愛任紐、居普良等,其中居普良提倡主教制度最為出力,他說,一切的主教都是平等的,背叛主教就是背叛教會[12]。到了國教時期,羅馬帝國形成五個主要主教制度,即羅馬主教、亞歷山大港主教、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耶路撒冷主教,五個主教明爭暗鬥,都希望能成為主教之首,直到伊斯蘭教興起後,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亞歷山大港教會都因穆斯林勢力入侵而衰落,剩下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別成為西東方教會重要領袖,而羅馬主教在政權分裂的西部地區因數次與入侵蠻族成功的談判,其社會重要性更遠超過政權,成為西部有政教實權的人物[13]


羅馬主教權高於其他地區主教,有以下八個原因:


  • 羅馬是羅馬帝國的首都

  • 相傳使徒保羅與伯多祿都是在羅馬殉道,因此羅馬的宗教地位就更高

  • 羅馬城曾在尼祿時期被放火燒城,作為屠殺基督徒的藉口。保祿與伯多祿在此次迫害中殉道,羅馬城受到帝國最大的迫害,因此受到基督徒欽佩

  • 羅馬教會曾慷慨救濟災荒,特別是耶路撒冷饑荒

  • 330年,罗马帝國首都遷到拜占庭後,羅馬主教就成了西方教會的領袖

  • 公元4-5世紀,當東方教會在爭論神學問題時常會找羅馬主教來主持公道,因為相較於東方教會受希臘文化影響,傾向神祕主義,較為感性,羅馬所代表的西方教會受羅馬法的影響,重視用邏輯推理,嚴謹的方式解讀聖經,所以東方教會常找西方教會的羅馬主教來做判定

  • 羅馬教會人才輩出有許多傑出神學家

  • 基於對《馬太福音》第16章第18-19节的解釋,他們認為聖伯多祿是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所以羅馬主教繼聖伯多祿之後擁有主教的正統。[12]

在整個中世紀,由於《聖經》的不普及,對《聖經》的解釋都由各地方主教擔任,主教的權威甚至高於《聖經》的權威,同時基督教信仰也在這時期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羅馬教會有了教廷的稱呼,羅馬主教也有了教宗的稱呼,其影響力及影響範圍甚至超過政權,政權的執政者也都受教宗的加冕,教宗可以從各地教會獲得捐稅,掌握神職人員的任用以及教會司法權。


一直到13世紀下半叶,英法兩國的皇室貴族,因自身利益不願受外來勢力影響,無法容忍羅馬教會干涉各國政治,公元14-15世紀,英、法在神職人員任用及教會司法權上便歸到君主手上,但仍向羅馬教廷納稅。中古時期,由於神職人員的腐敗,教廷勢力漸漸低落,公元1300年左右,義大利和法國彼此爭奪對教會的影響力,教廷一度遷移到當時為教宗領地但臨近法國的亞威農(現今為法國領地),形成七任教宗都在亞維農治事的亞維農時期。之後,甚至出現同時有兩個教廷與兩位教宗的局面,公元1409年,巴黎大學的教授們提議召開比薩會議,會議中決議將兩位教宗都撤職,另立一位新教宗,然而此次會議法義的兩位教宗都沒有出席,各國仍自擁各自認定的教宗,因此比薩會議後形成了有三個教宗的局面。一直到公元1415年的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才正式取消了三個教宗的職位,消除了教會的分裂,也把教宗的權力限制在立法團體——即大公會議,但仍無法解決教廷腐敗的問題。在公元1517年,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因為馬丁路德在數次與大公教會的辯論中,始終堅持聖經權威高過主教權威的論點[14],持此觀點的新教便由大公教會分裂出來,新教也稱為改革宗、更正教、抗議宗或廣泛稱為基督教會。原來的大公教會,一般也稱為天主教,便仍保存原來的教廷與教宗制度,而新教由於馬丁路德人人皆祭司的觀點,強調每個個人都可以藉由讀聖經、禱告直接明白上帝的旨意,不需透過主教或神職人員做為媒介[14],因此產生了非主教制的教會體系,但依然有維持主教制的新教教會,如聖公宗。



頭銜


教宗的完整頭銜是: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宗徒長之繼承人、普世教會最高教長、意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總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岡城邦元首及天主眾僕之僕(拉丁語:Episcopus Romanus, Vicarius Christi, 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 Pontifex Maximus, Primatus Italiae, 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 Princep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 Servus Servorum Dei),但很少使用。天主教會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即十二門徒之一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直到11世紀教宗革命(又称格里高利改革)時才改稱為目前的「基督之代表」。


2006年《宗座年鑑》刪除了「西方宗主教」(Patriarcha Occidentis)的稱呼。它的上一次修訂在1969年,當時教宗保祿六世把「天主眾僕之僕」加於名號之中,並刪除了「光榮在位」的語句[15]


由於教宗在中世紀時擁有超乎西欧世俗君王而与中国皇帝近乎对等的地位,曾在明末天主教被译为“教化皇”,继而影响周边同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16]
另外在西方世界,教宗有時也會被敬稱為「聖父」(Holy Father),其意為「神聖的父親」,與三位一體所指的聖父不同[17]



職權


教宗被天主教會認為是耶穌在當今世界的代表,其主要任務即是領導耶穌建立的教會,並將信仰傳佈到世界各個角落。教宗的教務職權英语Ecclesiastical jurisdiction被稱為「聖座」,是以教宗為中心構成的教務領導團體,除了負責管理羅馬的天主教會,還具有代表與領導整個天主教會的功能,現今亦為國際法承認的主權實體,可與世界各國締結外交關係。


除了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梵蒂岡城國的国家元首,該國由聖座管治。梵蒂冈整个被意大利首都罗马包围,在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祿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至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意大利王國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条约》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過的《意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條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任職方式



教宗是由樞機組成的樞機團召開秘密會議互選產生的,一旦當選就是終身職,但中途可辭職。前任教宗逝世或辭職後,至繼任教宗選出前的職位空缺期,被稱為「宗座從缺」。


現今的教宗选举制度是在1268年—1271年的三年空位期之後,於1274年由里昂第二次大公會議英语Second Council of Lyon採用的,包括樞機團在選舉時必須與外界隔離的規定;而教宗選舉在1492年起固定於梵蒂岡的西斯廷禮拜堂舉行迄今。



近況


若望·保禄二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宗,也是自哈德良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宗的非意大利人。若望·保禄二世於2005年4月2日逝世後,於4月2日到18日期間產生职位宗座空缺,4月18日开始的教宗选举,用了不足1天即選出德国籍枢机约瑟夫·拉青格為新任教宗,聖號為本篤十六世。


聖座发言人于2013年2月11日宣布,時年85岁的教宗本笃十六世 (Pope Benedict XVI)因為健康因素,在2月28日晚上8点(歐洲中部時間)正式退位,成为西元1415年以来,首位主动请辞的教宗。[18]


2013年3月13日,梵蒂岡宣佈阿根廷的枢机豪赫·馬利歐·貝果格利歐當選教宗,尊號為方濟各 (Pope Francis)。他是額我略三世以後一千二百年來,第一位不是歐洲出身的教宗;亦是天主教史上第一位來自美洲與南半球的教宗,以及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参考文献




  1. ^ 艾儒略,《職方外紀·卷二》:「教皇即居於此,以代天主在世。」


  2. ^ 魏源,《海國圖志·卷四十一》:「意大里亞為天主教之宗國,稱曰教皇。凡西洋各國王即位,必得教皇札付而後立。」


  3. ^ 教皇. Wikipedia. 2017-05-15 (日语). 


  4. ^ 교황. 위키백과, 우리 모두의 백과사전. 2017-05-25 (韩语). 


  5. ^ 《现代汉语词典》“教皇”条


  6. ^ 人民网国际频道. 罗马教皇祝贺中国新年:中国一直是伟大的国家. 2016-02-03. 


  7.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教皇」條. 


  8. ^ 教宗方濟各當選四週年:真正的改革始於“心靈革新”,梵蒂岡廣播電台,2017年3月13日


  9. ^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03-16]. 


  10. ^ 蘇文峰,教會歷史第一課:初代的教會(上)


  11. ^ 初世紀教會職務的形成與演變,梵蒂岡廣播電台,天主教會史淺談上十三


  12. ^ 12.012.1 教會歷史主教制與傳統蔡麗貞


  13. ^ 莊祖鯤,宣教歷史六:中古世紀論


  14. ^ 14.014.1 教會歷史馬丁路德(2)蔡麗貞


  15. ^ 教宗除西方宗主教名號 教廷稱有利基督徒合一,公教報,第3243期,2006年4月16日


  16. ^ 張春申,〈利瑪竇對我國教會的啟示: 文化工作的教會幅度〉《神學論集》55期,(台北:輔仁大學,1983)pp. 37-42


  17. ^ Michael,「聖父」和「神父」之名不對嗎?同根生,2004年1月16日


  18. ^ 教皇本笃十六世即将退位"



外部連結



  • 聖座(意大利文)


  • 聖座(中文)


參見








相關列表
  • 教宗列表

  • 教宗牧徽



相關機構、制度
  • 聖座

  • 羅馬教廷

  • 羅馬教區

  • 梵蒂冈城国

  • 教宗选举

  • 宗座從缺



相關歷史
  • 五大牧首

  • 教宗国

  • 對立教宗

  • 教宗预言

  • 亞維農教廷

  • 梵蒂冈囚徒


















五大牧首區

羅馬牧首
首任:聖伯多祿


亞歷山大港牧首
首任:聖馬爾谷


安提阿牧首
首任:聖伯多祿


耶路撒冷牧首
首任:聖雅各伯


君士坦丁堡牧首
首任:聖安德肋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op Tejano songwriter Luis Silva dead of heart attack at 64

政党

天津地下鉄3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