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成语是東亞特有的语言形式,存在於在漢語、日本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中,它是一个固定短语,表达了一个固定的语意,常带有历史故事及哲学意义。成语大多数由四个汉字组成,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也有其他字数不等的成语,在白话文或者日常会话中也经常出现。


背景
成语之主要来源如下: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黃粱一夢、女媧補天等。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如:刮目相看、紙上談兵、破釜沉舟、完璧歸趙、樂不思蜀、莫须有、功德无量[1]等。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如:故弄玄虛[2]、老骥伏枥、青出于蓝、囫圇吞棗、篳路藍縷等。

  • 今人文学作品:尘埃落定等。

  • 外国故事 如:火中取栗[3]等。



目录





  • 1 语义变迁


  • 2 语法

    • 2.1 主谓关系


    • 2.2 并列关系


    • 2.3 动宾关系


    • 2.4 偏正关系


    • 2.5 补充关系


    • 2.6 承接关系


    • 2.7 转折关系


    • 2.8 递进关系


    • 2.9 选择关系


    • 2.10 因果关系


    • 2.11 条件关系


    • 2.12 目的关系


    • 2.13 假设关系


    • 2.14 让步关系


    • 2.15 存在争议的语法


    • 2.16 修辭



  • 3 与常用四字词语之区别


  • 4 台湾教育界关于成语的讨论


  • 5 外部链接




语义变迁


部分成语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而产生了意义变迁。


  • 空穴来风:原指有事实依据,今多指无事实依据。


语法


成语的语法较为复杂,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类。



主谓关系


成语中有主语和谓语(动词),并构成关系。如: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天花乱坠、螳螂捕蟬。



并列关系


成语中的两个部分相互关联,或者语意地位相同。 如: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國泰民安、集思廣益。



动宾关系


成语中有动词和宾语,并且在逻辑上构成关系。 如:平分秋色、大显身手、顧全大局、嶄露頭角



偏正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限定或修饰另一部分,常见的偏正结构为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默默不語,擦肩而過。



补充关系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补充说明另一部分。如: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承接关系


各个部分有连接、逻辑关系。往往前后部分均有动词,两者顺序不能被颠倒。如:马到成功。



转折关系


语意与态度的转变,不依照前一部分往下说。如:不约而同



递进关系


程度越来越深,后一部分相比较前部分而言,意思与语态更进一步。如:得陇望蜀。



选择关系


有选择之意的成语,此类成语大多数存在“宁愿做,也不做”、“要么,要么”等语法现象。如:宁死不屈



因果关系


成语前后部分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如:温故知新



条件关系


前后部分有主动发生和被动发生之区别,亦有因果关系,此类成语有“如果,那么”之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目的关系


此类成语有“做某事为了某事”之意。如:守株待兔



假设关系


虚拟语气,假设一个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情景。如:有闻必录



让步关系


此类成语有“即使,也不”之意,前后有让步关系。如:插翅難飛。



存在争议的语法


此类成语的语法与结构含糊不清,具有争议性。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



修辭


有些成語可用到對偶的句中對修辭法。如:千山萬水、燈紅酒綠。



与常用四字词语之区别


成语跟常用四字熟语的本质区别是,成语有历史故事衬托与哲学意义,即表裡二重意思,缺一不可。而普通四字词语或四字熟语则未必两者兼备,如「东北季风」、「马来西亚」等词语,以及「全面来袭」、「欢天喜地」之类四字熟语,都不是成语。又如「见怪不怪」是成语,但「见惯不怪」或为该成语讹误而成的四字熟语,仅是词语而非成语。成语若拆开解释便会失去原本的意义,而词语拆开分别解释与组合解释,意思一样。成语中的文法及词语结构常与现今的白话文有所差异,文字的使用较为凝炼。另外,成语词组是固定的,其中的单字如无意中抽换成其他同意的单字使用,多被视为误用或衍生词;而刻意抽换成其他单字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则会被视为特殊的修辞手法;随着现代汉语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以及大众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不一,误用成语和借成语讽刺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那麽清楚。



台湾教育界关于成语的讨论


中華民國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現存成語可能與現實脫節,如「三隻小豬」、「睡美人」等童話故事也可以作為“新成語”,輿論用「杜氏成語」譏諷他的這種主張。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小豬」絕非成語,而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4], 杜正勝反而以教育部長身份堅持《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5],并批評成語“讓人思考懶散”,认为“用成语会让人变得懒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语与现代生活无关,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6],引起軒然大波,受到輿論廣泛批評。
雜誌《親子天下》即指出,漢字記憶已經相當困難,而台灣的小學生花太多時間在成語記憶上,師長的教學測驗觀念也有偏差、打壓學習興趣,造成台灣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比香港學生差。



外部链接





  • (繁体中文) 民間實用成语典


  • (繁体中文) IOS上的拼字游戏-四字成语天地


  • (繁体中文) Android上的拼字游戏-四字成语天地


  1. ^ “功德无量”最早出自《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里面对丙吉的描写:“所以擁全神靈,成育聖躬,功德已亡量矣。”(“亡”为“无”通假字)此後写法变为“功德无量”。由于后来佛教传入,大量使用此词,常被人误认为出自佛教(如《汉语大词典》亦有此误)。


  2. ^ 演变自《韩非子·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3. ^ 来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4. ^ 中廣新聞網‧〈教育部成語召集人:成語教學不能偏廢〉‧2007年1月25日。


  5. ^ 「三隻小豬」當場造句 杜正勝力挺. TVBS新聞. 2007年1月22日. 


  6. ^ 「三隻小豬」話題延燒/杜正勝:用成語讓人思想懶惰. 自由時報. 2007年1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7月31日).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op Tejano songwriter Luis Silva dead of heart attack at 64

ReactJS Fetched API data displays live - need Data displayed static

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