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盟运动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不结盟运动 | |
---|---|
成员国 观察员 | |
成员 | 120个成员国 17个观察员国 |
领导人 | |
• 秘书长 | 哈桑·羅哈尼 |
成立 | 1961年9月正式形成 |
网站 不結盟運動组织官方网站 |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拥有120个成员国和17个观察员国的松散国际组织[1],它成立于冷战时期,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联合国中三分之二的会员是该组织的成员国,全球人口的55%也生活在不结盟运动国家。不结盟运动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前南斯拉夫、埃及、赞比亚、阿尔及利亚、斯里兰卡、古巴、印度、津巴布韦、印尼、哥伦比亚、南非、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和委内瑞拉各举行了一次会议。
目录
1 历史
2 開會歷史
3 历任秘书长
4 成员国
4.1 非洲
4.2 美洲
4.3 亞洲
4.4 歐洲
4.5 大洋洲
4.6 過往與會成員
4.6.1 觀察員
5 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链接
8 参见
历史
“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之后在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56年7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南斯拉夫举行会议,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在四年后的第1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这三位领袖又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在纽约会晤磋商建立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
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终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要求簽订国际性的裁军条约,消除经济不平衡,废除国际贸易中心的不等价交换。同时宣言还明确表态支持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突尼斯、古巴等国的民族解放運動,以及爭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第二次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于1964年10月在埃及开罗举行,此时的成员国已经增加到47个,大部分是来自亚洲和非洲新取得独立的民族国家。这次会议除了重申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立场外,将焦点放在了以巴冲突以及印巴冲突之上。
第三次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是于1970年9月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的,这次会议发表的宣言与前两次不同,着重批评美国和苏联(而不再是英国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尽管受到了来自苏联的强大压力,会议最终还是通过了《卢萨卡宣言》,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并指责两个超级大国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采取武力颠覆别国政府等手段。
第四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于1973年9月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由于正逢世界石油危机,经济问题成为会议焦点。但是这时的不结盟运动其实已经开始被边缘化,一些出产石油的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已经跻身前次会议所称的“富国”行列。
到第六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举行时,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许多国家虽然依然表示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实际上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政治的考虑:例如古巴始终是苏联忠实的盟友、越南战争中一些中东、东南亚的国家倒向美国;甚至连运动的创始国之一的印度,也开始倒向苏联。在古巴举行的这次会议上,因柬埔寨(当时被越南占领)的地位问题发生了争执,导致缅甸最终决定退出不结盟运动。
冷战结束之后,不结盟运动其实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各国的重心都纷纷从冷战时期的政治领域,转移到了经济领域,后冷战时期的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织,例如22国集团等,已经在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方面,发挥着比不结盟运动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巴西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正式会员;但他们在22国集团中都担当着重要的领导角色。
第13次的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是于2003年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这次会议的焦点是伊拉克问题。即将下台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南非总统姆贝基等人都发言表示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会议最后还通过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决议。
2012年8月29日至30日於伊朗德黑蘭舉行的第16次不結盟運動峰會受到歐美國家的阻擾,但是伊朗依然成功召開,120國代表團抵達參與,10天後,9月7日加拿大以伊朗人權紀錄不佳與發展核武為由宣布斷交。
2016年9月17日至18日,在委內瑞拉舉行第17屆不結盟運動峰會,峰会通过了指导不结盟运动未来3年发展的《玛格丽塔岛宣言》。轮值主席国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表示,不结盟运动将继续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和“去帝国主义”方向发展。[1]
第18次不结盟运动峰会将于2019年在阿塞拜疆举行。
開會歷史
屆 | 日期 | 國家 | 城市 |
---|---|---|---|
1 | 1961/11/1-6 | 南斯拉夫 | 貝爾格勒 |
2 | 1964/10/5-10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開羅 |
3 | 1970/11/8-10 | 尚比亞 | 卢萨卡 |
4 | 1973/11/ 5–9 | 阿尔及利亚 | 阿爾及爾 |
5 | 1976/8/16–19 | 斯里蘭卡 | 科倫坡 |
6 | 1979/11/3–9 | 古巴 | 哈瓦那 |
7 | 1983/4/7-12 | 印度 | 新德里 |
8 | 1986/11/1–6 | 辛巴威 | 哈拉雷 |
9 | 1989/11/4–7 | 南斯拉夫 | 貝爾格勒 |
10 | 1992/11/1–6 | 印尼 | 雅加達 |
11 | 1995/10/18–20 | 哥伦比亚 | 卡塔赫納 |
12 | 1998/11/2–3 | 南非 | 德班 |
13 | 2003/2/20–25 | 马来西亚 | 吉隆坡 |
14 | 2006/11/15–16 | 古巴 | 哈瓦那 |
15 | 2009/7/11–16 | 埃及 | 沙姆沙伊赫 |
16 | 2012/8/26–31 | 伊朗 | 德黑蘭 |
17 | 2016/9/17–18 | 委內瑞拉 | 卡拉卡斯 |
历任秘书长
不结盟运动主席 | |||||
---|---|---|---|---|---|
姓名 | 国家 | 就任 | 离任 | ||
1 | 铁托 | 南斯拉夫 | 1961 | 1964 | |
2 | 纳赛尔 |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 1964 | 1970 | |
3 | 肯尼思·卡翁达 | 尚比亞 | 1970 | 1973 | |
4 | 胡阿里·布迈丁 | 阿尔及利亚 | 1973 | 1976 | |
5 | 威廉·高伯拉瓦 | 斯里蘭卡 | 1976 | 1978 | |
6 | 朱尼厄斯·理查德·贾亚瓦德纳 | 1978 | 1979 | ||
7 | 菲德尔·卡斯特罗(第一次) | 古巴 | 1979 | 1983 | |
8 | 吉亚尼·宰尔·辛格 | 印度 | 1983 | ||
9 | 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 | 1983 | 1986 | ||
10 | 罗伯特·穆加贝 | 辛巴威 | 1986 | 1989 | |
11 | 亚内兹·德尔诺夫舍克 | 南斯拉夫 | 1989 | 1990 | |
12 | 博里萨夫·约维奇 | 1990 | 1991 | ||
— | 塞吉多·巴伊拉莫维奇 | 1991 | |||
13 | 斯捷潘·梅西奇 | 1991 | |||
14 | 布兰科·科斯蒂奇 | 1991 | 1992 | ||
15 | 多布里察乔西奇 | 1992 | |||
16 | 苏哈托 | 印尼 | 1992 | 1995 | |
17 | 埃内斯托·桑佩尔·皮萨诺 | 哥伦比亚 | 1995 | 1998 | |
18 | 安德烈斯·帕斯特拉纳·阿朗戈 | 1998 | |||
19 | 纳尔逊·曼德拉 | 南非 | 1998 | 1999 | |
20 | 塔博·姆贝基 | 1999 | 2003 | ||
21 | 马哈迪 | 马来西亚 | 2003 | ||
22 | 巴达威 | 2003 | 2006 | ||
(7) | 菲德尔·卡斯特罗(第二次) | 古巴 | 2006 | 2008 | |
23 | 劳尔·卡斯特罗 | 2008 | 2009 | ||
24 | 穆巴拉克 | 埃及 | 2009 | 2011 | |
— | 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代理) | 2011 | 2012 | ||
25 | 穆罕默德·穆尔西 | 2012 | |||
26 | 内贾德 | 伊朗 | 2012 | 2013 | |
27 | 哈桑·鲁哈尼 | 2013 | 2016 | ||
28 | 马杜罗 | 委內瑞拉 | 2016 | 2019 |
成员国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它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起初甚至没有定期的会议机制,直到后来才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也是3年。到2012年5月,不结盟运动共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还有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和联合国等10个观察员组织。[1][2]
非洲
阿尔及利亚 (1961)
安哥拉 (1964)
贝宁 (1964)
博茨瓦纳 (1970)
布吉納法索 (1973)
布隆迪 (1964)
喀麦隆 (1964)
佛得角 (1976)
中非 (1964)
乍得 (1964)
科摩罗 (1976)
刚果(金) (1961)
吉布提 (1983)
埃及 (1961)
赤道几内亚 (1970)
厄立特里亚 (1995)
衣索比亞 (1961)
加彭 (1970)
冈比亚 (1973)
加纳 (1961)
几内亚 (1961)
几内亚比绍 (1976)
科特迪瓦 (1973)
肯尼亚 (1964)
賴索托 (1970)
利比里亚 (1964)
利比亞 (1964)
马达加斯加 (1973)
马拉维 (1964)
马里 (1961)
毛里塔尼亚 (1964)
模里西斯 (1973)
摩洛哥 (1961)
莫桑比克 (1976)
纳米比亚 (1979)
尼日尔 (1973)
奈及利亞 (1964)
刚果(布) (1964)
卢旺达 (1970)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1976)
塞内加尔 (1964)
塞舌尔 (1976)
塞拉利昂 (1964)
索馬利亞 (1961)
南非 (1994)
苏丹 (1961)
斯威士兰 (1970)
坦桑尼亚 (1964)
多哥 (1964)
突尼西亞 (1961)
乌干达 (1964)
尚比亞 (1964)
辛巴威 (1979)
美洲
安地卡及巴布達 (2006)
巴哈马 (1983)
巴巴多斯 (1983)
伯利兹 (1976)
玻利维亚 (1979)
智利 (1973)
哥伦比亚 (1983)
古巴 (1961)
多米尼克 (2006)
多米尼加 (2000)
厄瓜多尔 (1983)
格瑞那達 (1979)
危地马拉 (1993)
圭亚那 (1970)
海地 (2006)
洪都拉斯 (1995)
牙买加 (1970)
尼加拉瓜 (1979)
巴拿马 (1976)
秘魯 (1973)
圣基茨和尼维斯 (2006)
圣卢西亚 (1983)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2003)
苏里南 (1983)
千里達及托巴哥 (1970)
委內瑞拉 (1989)
亞洲
阿富汗 (1961)
阿塞拜疆 (2011)
巴林 (1973)
孟加拉国 (1973)
不丹 (1973)
文莱 (1993)
柬埔寨 (1961)
印度 (1961)
印尼 (1961)
伊朗 (1979)
伊拉克 (1961)
约旦 (1964)
科威特 (1964)
老挝 (1964)
黎巴嫩 (1961)
马来西亚 (1970)
馬爾地夫 (1976)
蒙古 (1993)
緬甸 (1961)
尼泊尔 (1961)
朝鲜 (1976)
阿曼 (1973)
巴基斯坦 (1979)
巴勒斯坦國 (1976)
菲律賓 (1993)
卡塔尔 (1973)
沙烏地阿拉伯 (1961)
新加坡 (1970)
斯里蘭卡 (1961)
叙利亚 (1964)
泰國 (1993)
东帝汶 (2003)
土库曼斯坦 (1995)
阿联酋 (1970)
乌兹别克斯坦 (1993)
越南 (1976)
葉門 (1990) [4]
歐洲
白俄羅斯 (1998)
阿塞拜疆 (2011)
大洋洲
斐济 (2011)
巴布亚新几内亚 (1993)
瓦努阿圖 (1983)
印尼 (1961)
過往與會成員
阿根廷 (1973–1991)[5]
賽普勒斯 (1961–2004)[6][7]
馬爾他 (1973–2004)[7]
南斯拉夫 (1961–1992)[8][9][10]
烏克蘭 (2010–2014)[11]
觀察員
阿根廷
亞美尼亞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巴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哥斯达黎加
薩爾瓦多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墨西哥
蒙特內哥羅
巴拉圭
塞爾維亞
塔吉克斯坦
乌拉圭
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199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兼国务委员钱其琛应邀率团出席了在雅加达举行的第10次首脑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观察國,與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06年9月,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率团出席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首脑会议。
2009年7月,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率团出席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第15次首脑会议。
2011年5月,外交部副部长翟隽率团出席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6届部长级会议暨不结盟运动成立50周年纪念会议。
2012年8月,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率团出席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16次首脑会议。
2016年9月17至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由拉美事务特别代表殷恒民大使为团长、驻委内瑞拉大使赵本堂为副团长率团参会。[2]
參考文獻
^ 1.01.1 NAM Members & Observers - 16th Summit of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Tehran. 26–31 August 2012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8).
^ Cahoon, Ben. Non-Aligned Movement (NAM). World Statesmen.org. [4 September 2012].
^ In a joint letter to the UN Secretary-General sent just prior to unification, the Ministers of Foreign affairs of North and South Yemen stated that "All treaties and agreements concluded between either the Yemen Arab Republic or 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Yemen and other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are in force on 22 May 1990 will remain in effec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xisting on 22 May 1990 between the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Yemen and the Yemen Arab Republic and other States will continue."Bühler, Konrad. State Succession and Membership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 2001.
^ 北也門 is one of the founders in 1961. 南也門 joined in 1970. In 1990 both were unified into a single state which accepted responsibility for all treaties of its predecessors.[3]
^ Serrat, Oscar J. Argentina Withdraws from Non-Aligned Movement. Associated Press. 20 September 1991 [23 March 2014].
^ Cyprus and the Non – Aligned Movement.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yprus. [23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23日).
^ 7.07.1 XIV Ministerial Conference of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South Africa Ministry for Foreign Affairs. [23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1日).
^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Member Stat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12-09.. XII Summit, Durban, South Africa, 2–3 September 1998. Retrieved 24 August 2012.
^ Final Document of the 7th Summit of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New Delhi Declaration) (PDF). [18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年10月8日).
^ Kin, Lai Kwok. Yugoslavia Casts Shadow over Non-Aligned Summit. The Independent. Reuters. 2 September 1992 [24 August 2012].
^ Ukraine votes to drop non-aligned status. 23 December 2014 [18 September 2016] –通过www.bbc.com.
外部链接
- 第16次不結盟運動峰會官方网站
- 不结盟运动官网
参见
- 七十七国集团
- 南南合作
- 第三世界
不结盟运动 | |||||||
---|---|---|---|---|---|---|---|
成員國 |
| ||||||
觀察員 |
|
|
|
Template:三個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