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路易十六 Louis XVI | |||||
---|---|---|---|---|---|
路易十六像,安托万-弗朗索瓦·加莱作 | |||||
法国和纳瓦拉国王 | |||||
統治 | 1774年5月10日–1791年9月4日 | ||||
加冕 | 1775年6月11日 | ||||
前任 | 路易十五 | ||||
法国人的国王 | |||||
統治 | 1791年9月4日–1792年8月10日 | ||||
宣称 | 1791年9月30日 | ||||
繼任 | 临时执行委员会 君主制废除 国民公会 | ||||
出生 | (1754-08-23)1754年8月23日 法国凡尔赛宫 | ||||
逝世 | 1793年1月21日(1793-01-21)(38歲) 法国巴黎革命广场 | ||||
安葬 | 1815年1月21日 圣但尼圣殿 | ||||
配偶 | 玛丽·安托瓦内特 | ||||
子嗣 | 玛丽-泰瑞丝 路易-约瑟夫(法兰西太子) 路易十七 苏菲公主 | ||||
| |||||
王朝 | 波旁王朝 | ||||
父親 | 路易(法兰西太子) | ||||
母親 | 玛丽·约瑟芬(萨克森) | ||||
宗教信仰 | 罗马天主教 | ||||
簽名 |
路易十六(法语:Louis XVI;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原名路易-奥古斯特(Louis-Auguste),亦名路易-卡佩(Louis Capet),法国国王,1774年即位,1791年后正式头衔更改为法国人的国王,1792年被废黜,并于次年1月21日被送上断头台。其父法兰西太子路易为路易十五之子及继承人,但于1765年早逝;1774年,路易继承其祖父王位。
路易在其统治前期试图根据启蒙运动理念对法国进行改革。这些举措包括试图废除农奴制和土地稅,并对非天主教徒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法国贵族反对改革,并成功抑止了这些措施的推行。路易亦在其自由派大臣杜尔哥支持下放松了对粮食市场的管制,但这一措施导致了面包价格的上升,加之这一时期粮食歉收,食物短缺最终引发民众暴动。1776年起路易十六开始积极支持北美殖民者的反英独立斗争,最终通过《巴黎条约》得以实现。
债务和财政危机导致旧制度愈发不得人心,最终促成了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法国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对法国贵族及法国君主专制愈发不满,路易十六及其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则成为了这一制度的代表人物。1789年,巴黎发生动乱,巴士底狱被冲击,法国大革命就此开始。
路易本性优柔寡断且具一定保守倾向,由此法国民众视其为旧制度暴政的象征,其受欢迎程度快速下滑。1791年6月的瓦雷内出逃(君主立宪制建立四个月前)使民众愈发认为其希望借助外国入侵以保其政治地位,君主制的废除和共和制的建立愈显可能。
在内战与外战交织之下,路易十六在1792年八月十日事件中被逮捕,一个月后(9月21日)君主立宪制被废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国民公会对其进行审判,认定其犯叛国罪,并于1793年1月21日将是时的“公民路易-卡佩”(取至卡佩王朝创立者于格·卡佩;革命者认为卡佩当为路易的姓氏)送上断头台。路易十六为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君主,其死亡宣告了延续近千年法国君主制的终结。
目录
1 即位
2 法國大革命
3 出逃失敗後被處決
4 評價
5 參見
6 來源
7 參考資料
即位
路易十六有一顆良好仁心與治國善念,但性格优柔寡断,即位后多次更換首相和部長,任由内阁内讧,从激进的改革到保守的节俭措施,政策沒有一定的連貫,但總的來說是朝向開明專制。18世纪80年代法国陷入财政危机后,更经常靠製鎖與打猎消磨時間,有些人因此稱他為「鎖匠國王」。[1]
即位後,路易十六因為參與了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由忠心能幹的外交大臣韋爾熱訥主導),欠下十數億里弗的國債,使得國債飆升至1787年的25億里弗(依照不同的計算方法,1788年已將近四十億里弗),面臨無力償債付息的困境。[2]
法國大革命
1789年5月,在首席财政大臣雅克·内克爾等人的敦促下召开三级会议,以解決迫在眉睫的國債危機。人民正面看待國王召開三級會議,稱他為「好國王路易」(或翻成「賢明王路易」)。[2]開會時,三個等級發生劇烈爭執,第三等级提出制宪要求,但路易態度猶豫不決,加上1788年酷寒的大天災與同時開放英國製造品造成的經濟崩潰,导致了同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路易被迫签署《人权宣言》,10月后被迫从凡尔赛宫遷居巴黎(凡爾賽婦女大遊行)。此後一直到1791年六月出逃前,路易都保持著高漲的民意支持度。公眾讚賞他願意放棄專制王權,並能夠配合人民的要求而退居為立憲君王;但是路易對於國民制憲議會所實施的激烈反教會政策,內心越來越不滿,因為他是個篤實虔誠的天主教徒,不願意看到反教會政策撕裂了教士與人民(當時許多外省農民支持當地教會,與巴黎的議會政府發生流血抗爭),於是他開始醞釀恢復有力的王權。
出逃失敗後被處決
1791年6月20日他化装成平民,全家一同乘马车出逃。结果被发现后押送回巴黎,扣押在杜伊勒里宫,從此法國市民(無套褲漢)開始敵視他。同年9月他批准宪法,自称“法兰西人的国王”。1792年4月法國对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君主國宣战,8月10日巴黎眾人革命后他被捕,同年9月君主制被废除。
1793年1月16日-17日被国民公会判处死刑,1月21日被送上断頭臺。諷刺的是,傳說路易十六当年曾亲自参与了斷頭臺的设计,为減輕受刑者的痛苦,他還命人将铡刀改成三角形,没想到自己却死在这部杀人利器之下。他七歲的兒子路易十七在獄中三年,一日僅有一餐,隨地大小便,連洗澡都得不到准許,最後被虐待致死。
評價
1989年7月14日,法國慶祝革命200週年的慶典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路易十六被處死時,他在外省仍有頗高的支持度,大多數的法國農民仍然敬愛並遵奉他(法國農民占人口的八成以上),但是以巴黎為首的市民卻嚴重敵視並仇恨他,在觀賞處決時報以歡聲雷動,慶祝共和國的確立。如同羅伯斯比爾所說的:「路易必須死,因為共和必須生。[3]」
參見
- 路易十六的出逃
- 波旁王朝
- 瑪麗·安托瓦內特
- 路易十七
來源
^ 陳文海,《法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頁212
^ 2.02.1 R.R.Palmer等著、孫福生等譯,《現代世界史(前篇)──從歐洲興起到1870年》(台北:五南,2012),頁401-403
^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參考資料
-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十卷‧盧梭與大革命》、《世界文明史‧第十一卷‧拿破崙時代》
- Philip Lee Ralph等著,文從蘇、谷意等譯,《世界文明史後篇:從工業革命到現代》,台北:五南,2009。
- R.R.Palmer等著、孫福生等譯,《現代世界史(前篇)──從歐洲興起到1870年》,台北:五南,2012。
- G. de Bertier de Sauvigny等著、蔡百銓譯,《法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
- 陳文海,《法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路易十六 波旁王朝 卡佩王朝的分支 出生于:1754年8月23日逝世於:1793年1月21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路易十五 | 法国国家元首 1774年-1792年 | 国民公会掌权 |
法国国王 1774年-1792年 | 繼任: 路易十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