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府
襄阳府,北宋时设置的府。
歷史
宣和元年(1119年)升襄州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水南襄州区)。辖境约今湖北省襄阳、谷城、南漳、宜城等市县地。为京西南路治,後成為南宋的軍事重鎮。
元朝至元年间,改置襄阳路。
元末龙凤十年(1364年,甲辰年),朱元璋的政权改为襄阳府。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年),改属河南布政司,复属湖广布政司,治所在襄阳县。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分置鄖陽府。终明一朝,襄阳府领均州,六县:襄阳县、宜城县、南漳县、枣阳县、谷城县、光化县[1]。
清朝初年,沿袭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北布政司。评价:冲,繁,难,隶安襄郧荆道。下领均州,六县:襄阳县、宜城县、南漳县、枣阳县、穀城县、光化县[2]。辖区约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以东,枣阳以西和蛮河以北地。嘉庆时白莲教刘之协等在此起义。1912年废。
注释
^ 《明史·志第二十·地理五》襄阳府元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六。东南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襄阳倚。正统元年,襄王府自长沙迁此。南有虎头山,又有岘山。东南有鹿门山。又西有隆中山。汉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东北,与唐河合,南入汉,谓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河,南有浮河,西南有檀溪,下流皆入於汉。北有樊城,有樊城关巡检司,后移於县东北之柳树头。又东北有双沟口巡检司。又西有油坊滩巡检司,嘉靖十九年移於县西北之北泰山庙镇。宜城府东南。东有汉水。西有蛮水,亦曰夷水,源出房县,流至县界,入汉水,其支流曰长渠。又有沶水,自汉中流入,合於蛮水,谓之沶口。又有疏水,在县东北,自南漳县流入,注汉,谓之疏口。南漳府西南。西北有荆山。南有蛮水,又有沮水,又有漳河,流入当阳县,合於沮水。东有方家堰、西南有金厢坪二巡检司。又西有七里头巡检司,后移於保康县之常平堡。枣阳府东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县,后复置。东南有白水,南有浕水流合焉,西流於沔水,此县内之白水也。又西南有滚河,流入襄阳之白河。东北有鹿头店巡检司。谷城府西少北。东北有汉水,又有均水流入焉,谓之均口。又有筑水,经县治东南,注於汉水,曰筑口。西有石花街巡检司。光化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谷城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旧治在西。隆庆末,改建於阜城卫,即今治也。东有马窟山。北有汉水。东有白河,即氵肓水,自河南新野县流入,有泌河流合焉。西北有左旗营巡检司,万历中,徙於县旧城。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太岳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南有黑虎庙巡检司。东南距府三百九十里。郧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领县七。又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於此。
^ 《清史稿·志四十二·地理十四》襄阳府:冲,繁,难。隶安襄郧荆道。顺治初,沿明制,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属湖北布政司。东南距省治六百八十里。广六百七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二度五分。京师偏西四度二十分。领州一,县六。襄阳冲,繁,难。倚。东南:鹿门。西南:虎头。南:岘山。西:隆中山。汉水自穀城来,迳城北,入宜城。城四周有堤,谓之襄阳城堤。对岸即樊城,古重镇也。东北淯水,自河南唐县入,名唐河。合浊水,名唐白河。县别有白水,自东来会。又西北清泥河,东淳河,皆入汉。同知、丞驻樊城。吕堰、双沟二巡司。油房废司。汉江、吕堰二驿。汉江今移城中。宜城冲。府东南一百二十里。西:石梁。东南:赤山。南:太山。汉水自襄阳会潼水入,迳县东,入锺祥。西南蛮水,一曰鄢水,又曰夷水,合瀰水,与其支津木里沟、长渠皆入汉。又沶水自汉中来,合于蛮水,谓之沶口。北疏水,亦名襄水,土人呼涑水,亦自★口入汉。东南楼子汊、南康坡汊、北羊祜汊,皆汉水之旁出也。西:田家集巡司。南:鄢城驿。南漳简。府西南一百二十里。西南有八叠山,一名柤山,又名沮山,吴朱然、诸葛瑾北出沮中,即此。西有荆山,左氏传所云“荆山九州之险”是也。漳水出焉,下流至当阳会沮水入江。其北深溪河,蛮水入,曰榨洛河,迳大鸿山,至城南,入宜城界。有方家堰巡司,后移保安镇。南有鸡头关,东北有石河铺。枣阳冲,繁,难。府东北一百四十里。东:霸山。东南:资山。南:瀴源山,瀴水所出。东:大阜山,白水所出。又东南昆水,西南浕水,合白水下流入于淯水,至襄阳入汉。西南蔡水,西流亦入淯水。有湖河、鹿头、双河、太平诸镇。穀城简。府西北一百四十里。湖北提督驻。西北:穀城山,县以此名。西南:薤山。南:金斗。东北:汉水自光化入,亦曰穀水。南:筑水,一名南河,东入沔,谓之筑口。北:汎水,一名古羊河,或曰北河,至城东,与筑水合。有花石街、张家集二巡司。张家集后移驻太平店。光化简。府西北一百八十里。西北:三夫山。汉水自均州入,迳城西,有涓水流入,历上涓、中涓、下涓三口入穀城。又黑水、排子、朱寨诸河下流皆入焉。东南旧有茨湖,今湮。有左旗营巡司,后徙县南老河口。均州简。府西北三百九十里。南:武当,一曰太和,亦曰篸上山,明时尊为“太岳”,浪河、曾水并出焉。汉水自郧远河口入,又东为禹贡沧浪之水。其由浪河入者,有殷家河、萧河,其由曾水入者,有黄沙、小芝、水磨、笃河。又均水自州南流,至光化之小江口,亦入之。有草店、浪河诸镇。光绪四年置孙家湾巡司。
|
|
湖北省二级历史政区 | ||
1800年 | 1800年,湖北省有10府、1直隶州 | |
府 | 武昌府、汉阳府、荆州府、襄阳府、黄州府、安陆府、德安府、郧阳府、宜昌府、施南府 | |
直隶州 | 荆门直隶州 | |
1920年 | 1920年,湖北省有4道 | |
道 | 江漢道、襄陽道、荊宜道、施鶴道 | |
1932年 | 1932年,湖北省有11個行政督察區,後1936併成8個。 | |
省政府直屬區 | 武昌市(1946年) | |
行政督察區 | 第一行政督察區(咸寧)、第二行政督察區(黃岡)、第三行政督察區(隨縣)、第四行政督察區(江陵)、第五行政督察區(襄陽)、第六行政督察區(宜昌)、第七行政督察區(恩施)、第八行政督察區(鄖縣) | |
1950年 | 1950年,今湖北省地域分属武汉直辖市、湖北省和陝南行署區管辖。 | |
武汉直辖市 | 武汉三镇 | |
湖北省 | 大冶專區、黃岡專區、孝感專區、荊州專區、沔陽專區、襄陽專區、宜昌專區、恩施專區 | |
1950年短暂属于陝南行署區 | 兩鄖專區 | |
1980年 | 1980年,湖北省有6省辖市、8地区 | |
省辖市 | 武汉市、黄石市、沙市市、十堰市、宜昌市、襄樊市 | |
地区 | 黃岡地區、孝感地區、荊州地區、襄陽地區、宜昌地區、恩施地區、郧阳地区、咸宁地区 | |
2015年 | 2015年,湖北省有13个地级行政区 | |
地级市和自治州 | 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