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本条目需要擴充。(2017年11月27日) |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班傑明·納坦尼雅胡 .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shkenaz","Taamey David CLM","Taamey Frank CLM","Frank Ruehl CLM","Keter YG","Shofar","David CLM","Hadasim CLM","Simple CLM","Nachlieli","SBL BibLit","SBL Hebrew",Cardo,Alef,"Noto Serif Hebrew","Noto Sans Hebrew","David Libre",David,"Times New Roman",Gisha,Arial,FreeSerif,FreeSans בִּנְיָמִין "בִּיבִּי" נְתַנְיָהוּ | |
---|---|
2012年的班傑明·納坦尼雅胡 | |
第9、13任以色列總理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09年3月31日 | |
总统 | 希蒙·佩雷斯 鲁文·里夫林 |
前任 | 埃胡德·奥爾默特 |
任期 1996年6月18日-1999年7月6日 | |
总统 | 埃澤爾·魏茨曼 |
前任 | 希蒙·佩雷斯 |
继任 | 埃胡德·巴拉克 |
以色列外交部長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15年5月14日 | |
前任 | 阿維格多·利伯曼 |
任期 2012年12月18日-2013年11月11日 | |
前任 | 阿維格多·利伯曼 |
继任 | 阿維格多·利伯曼 |
任期 2002年11月6日-2003年2月28日 | |
总理 | 阿里埃勒·沙龍 |
前任 | 希蒙·佩雷斯 |
继任 | 西爾萬·沙洛姆 |
以色列反對黨領袖 | |
任期 2006年3月28日-2009年3月31日 | |
总理 | 埃胡德·奧爾默特 |
前任 | 阿米爾·佩雷茨 |
继任 | 齊皮·利夫尼 |
以色列財政部長 | |
任期 2003年2月28日-2005年8月9日 | |
总理 | 阿里埃勒·沙龍 |
前任 | 西爾萬·沙洛姆 |
继任 | 埃胡德·奥爾默特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949-10-21) 1949年10月21日 以色列特拉维夫 |
国籍 | 以色列 |
政党 | 利庫德集團 |
其他政党 | 利庫德-我們的家園(2012–14) |
配偶 |
|
父母 |
|
母校 |
|
宗教信仰 | 世俗派猶太教[1] |
签名 | |
网站 | netanyahu.org.il/en/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以色列 |
服役 | 以色列國防軍 |
服役时间 | 1967年–1973年 |
军衔 | 上尉 |
部队 | 總參謀部偵察部隊 |
参战 |
|
本雅明·“毕比”·内塔尼亚胡[2](希伯來語:
בִּנְיָמִין "בִּיבִּי" נְתַנְיָהוּ 帮助·信息,1949年10月21日-)以色列右翼政治家,現任以色列總理和利庫德集團的主席。他是首位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亦是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以强硬态度应对巴勒斯坦问题而著名。
目录
1 家庭和個人背景
2 政治生涯
2.1 首次出任总理:1996年至1999年
2.2 復出政壇
2.3 再任总理:2009年至今
3 外交政策
3.1 對美關系
3.2 伊朗核问题
3.3 巴以冲突
3.4 对中国关系
4 经济政策
5 简历
6 參考資料
家庭和個人背景
納坦尼雅胡的父親本齐翁·内塔尼亚胡是猶太歷史的教授,來自波蘭華沙[3],曾經参加編輯《希伯来百科全书》。大哥约纳坦·内塔尼亚胡於1976年在恩德培行動中陣亡,列為以色列戰爭英雄,他的弟弟埃多·納坦尼雅胡是一位放射科醫生和作家,兄弟三人全都曾加入以色列國防军總参謀部直屬偵察營。納坦尼雅胡的美式英語說得非常好,許多人會以為他是在美國長大的。納坦尼雅胡14歲時他們家搬到美國費城附近,他在那裡就读中學。他在1971年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後又在1973年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此後他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政治學,畢業後返回以色列。
納坦尼雅胡曾三次结婚,與他的前妻育有一個女兒,與他的現任太太育有兩個孩子。
納坦尼雅胡-短暫經商後,1982年經任命成為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副館長。從1984年至1988年他任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
政治生涯
1988年他首次當選以色列国会議員,其後在伊扎克·沙米尔的政府中任职。沙米尔在1992年利库德集团於大選敗選后退出政坛。1993年利库德集团成立后納坦尼雅胡首次选举党魁,获胜。
首次出任总理:1996年至1999年
1996年,以色列首次直接选举总理。在以色列遭受一系列恐怖袭击后,代表右翼利库德集团的納坦尼雅胡宣布參选,當時他只有46歲,挑戰左翼工黨的時任總理希蒙·佩雷斯。
1995年11月4日,伊扎克·拉宾遇刺身亡后,繼任的希蒙·佩雷斯本来在民意调查中占优势,但是佩雷斯无法停止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因此民众对他的信任大减。1996年3月3日和3月4日,以哈馬斯為首的巴勒斯坦恐怖組織两次进行自殺攻擊,32名以色列平民丧命。这两次攻击是导致佩雷斯支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与佩雷斯不同的是,納坦尼雅胡一直不信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亚西尔·阿拉法特,他要求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履行所有义务(主要是在打击恐怖活動方面,納坦尼雅胡一直懷疑阿拉法特仍繼續暗地支持對以色列恐怖活動,他領導的法塔赫並無解除武裝)作为继续和平过程的条件。他的选举口号是“納坦尼雅胡——要一个安全的和平”。
納坦尼雅胡雇佣美国右翼政治顧問组织来组织他的大选,虽然美国式的选举在以色列遭到了很大的批评,但最后利库德集团还是获胜了。上任後,納坦尼雅胡和当时的耶路撒冷市长艾胡德·奧爾默特决定给哭墙隧道开一个新的开口,此举导致巴勒斯坦人的暴动,十数名以色列人和上百名巴勒斯坦人丧身。身为总理的納坦尼雅胡並未能在和平谈判中获得任何进展,他也無履行奥斯陆协议中所同意的诺言。1998年他与阿拉法特谈判达成了怀伊备忘录。納坦尼雅胡的和平谈判在以色列很受赞同,但也有人指责他阻止任何和平进展。
納坦尼雅胡對巴勒斯坦的強硬政策,遭到左派和右派的強烈反对,但是他在向巴勒斯坦人就希伯伦等土地做出让步后,也遭到了黨內右翼的強烈反对,右翼黨派和人士強烈反对与阿拉法特进行任何谈判。在一系列丑闻爆发后(包括关于他的婚外情传说)以及就贪污问题对他开始调查后,他失去了以色列不少公众的支持。
1999年,納坦尼雅胡在第二次直接选举总理的大选中,敗給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被迫辭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一職,暂时退出政坛。巧合的是,巴拉克雇佣比尔·克林顿的前大选组织人詹姆斯·卡维尔和其他美国顾问采纳同样的手段击败了納坦尼雅胡。
復出政壇
2001年,隨著利庫德集團重掌政權,納坦尼雅胡重新加入聯合政府,在两次采访中,納坦尼雅胡表示愿意考虑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但总體来说,他反对巴勒斯坦建国。
2002年,以色列工党退出聯合政府后,沙龙曾指命納坦尼雅胡为外交部长。納坦尼雅胡曾对沙龙的利库德集团党魁地位提出挑战,但是占下风。2003年大选后内塔尼亚胡接受了新的沙龙政府财政部长的职务。
作为财政部长,内塔尼亚胡试图重建在阿克萨起义中受到打击严重的以色列经济。这个计划包括自由市场,但许多人反对这个计划。内塔尼亚胡还实行了一系列一推再推的改革计划,包括对银行系统的重要的改革。这些措施导致以色列国民生产总值明显提高。
2004年,内塔尼亚胡威胁假如不将加沙撤军计划改为一个备忘录的话他将辞职,但后来他又延长了他的最后通牒。2005年8月7日在以色列内阁以17:5票通过撤出加沙地带的决议前不久,他签署了辞职书。8月9日他的辞呈获批准。
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后,内塔尼亚胡再次竞争利库德集团党魁,并于2005年12月20日以47%的票数获选。内塔尼亚胡在2006年大選後成為反對黨領袖。
再任总理:2009年至今
2009年大選,利庫德集團獲得27席,較前進黨少一席。2月20日,以色列总统希蒙·佩雷斯办公室发表声明说,已选定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负责组建以色列新一届政府。4月1日正式組建右翼聯合政府。
在他第二個任期中,對於哈馬斯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當局採取強硬態度,並多次對加沙地帶展開軍事行動。
2009年加沙戰爭,以色列毀了包括警察局、監獄和指揮中心等450個哈馬斯目標。聯合國說,頭兩天的空襲共造成320名巴勒斯坦人喪命,1400人受傷。為報復以色列軍事打擊,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目標發射火箭彈和迫擊炮還擊。同時以色列北部也受到來自黎巴嫩方向發射的火箭彈襲擊。空襲持續一週後,以色列於次年1月3日派出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地帶。
2012年雲柱行動,以色列國防軍於11月14日開始在加沙地帶展開的軍事行動,以報復此前哈馬斯方面對以色列南部城鎮的襲擊。
2013年以色列國會選舉,1月22日,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我们的家园(兩黨聯合參選)共赢得31席,雖然議席減少11席,但維持第一大黨的地位,可以負責組建聯合政府。成立不久的中間派新政黨未来党赢得19席,中間偏左的工党則赢得15席。[4]前進黨僅得2席。經過一個多月的組閣談判,最終内塔尼亚胡領導的利库德集团-我们的家园與中間派政黨未来党等達成協議,成功組建第三次聯合政府內閣,内塔尼亚胡亦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2013年5月8日,正在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内塔尼亚胡说,他访华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以中加强经济合作。内塔尼亚胡曾于1998年以总理身份访问中国。在谈到两次访华的区别时,他表示很敬佩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看重15年来以中合作的深化。[5]
2014年以巴衝突,以色列大規模空襲加沙,7月8日起在哈馬斯統治加沙地帶展開軍事行動,在衝突進行了50天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已同意埃及提出的方案,從7月26日16時開始在加沙實施無限期停火,為50天來造成超過2100多人死亡的加沙戰事畫下句點。
2014年12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于周二宣布解除司法部长齐皮·利夫尼和财政部长亚伊尔·拉皮德职务,提前于2015年3月舉行大選。[6]
2015年3月17日的大選,内塔尼亚胡領導的利库德集团取得30席,較選前增加12席,第四次組建聯合政府。[7][8]因為長期作為利库德集团執政聯盟成員的以色列我們的家園退出,内塔尼亚胡的新聯合政府原只有61席,僅獲半數,但於2016年右翼的以色列我們的家園重新加入聯合政府後,聯合政府增至67席,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最為右翼的聯合政府。内塔尼亚胡政府有較深宗教及保守的元素,不少內閣成員擁有極右翼色彩,他領導的聯合政府被認為是以色列歷來最為右翼的政府。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2016年12月28日,以色列司法部长阿维哈伊·曼德尔卜利特下令警方正式对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展开刑事调查,罪名包括受贿和欺诈,涉及两个并无关联的案件。其中一个已知案件为内塔尼亚胡涉嫌从法国商人曼朗处获得104万美元。曼朗目前正因逃税在狱中服刑,在此之前曼朗宣称这笔钱被用来支持内塔尼亚胡竞选以色列总理,但内塔尼亚胡本人及其团队多次否认。而在此之前接连曝出内塔尼亚胡在2003至2005年间虚报国外公务旅游费用以及一桩与德国防务公司的潜水艇买卖,据称内塔尼亚胡的一名律师密友与这家德国公司有商务往来。
2018年11月18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出席新闻发布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日宣布,他将兼任以色列国防部部长。 [9]
外交政策
對美關系
憑籍在美国的留學及居住的經歷,内塔尼亚胡對美國的深切了解,使他十分重視與美国的外交關系。他認為美國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能提供以武力解決所有問題的中東基石,鞏固美國在以色列以至中東的影響力,同時可震攝伊朗。惟他長期擔任以色列總理期間,有長達十一年的時間都是與主張中東平衡政策的民主黨政府打交道(克林頓及奥巴马政府),直至2017年1月以來才與共和黨政府(特朗普政府)打交道。
内塔尼亚胡一指被指與美國總統巴拉克·奥巴马政府關系欠佳,其右翼政府對兩國方案的消極態度,加上針對巴勒斯坦當局及擴大約旦河西岸殖民區的強硬取態,激怒了奥巴马領導的美国政府(奥巴马政府堅持兩國方案,並支持按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邊界讓巴勒斯坦立場,以色列政府一直拒絕接受)。
共和黨批評奧巴馬上任總統以來,一直對内塔尼亚胡欠缺尊重及禮待,尤其是奧巴馬在第一個總統任期並無出訪以色列(卻訪問了土耳其、埃及和部分阿拉伯國家),直至2013年才首次出訪以色列。
2016年12月,奥巴马在卸任前,美国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334號決議上没有使用否决权,致使被認為針對以色列的决议案通过,這是第465號決議通過,36年以來的第一次。
不過,自當勞·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1月上任以來,美以關系出現明顯好轉。特朗普政府親以色列的立場,使兩國關係隨即回暖。2月,内塔尼亚胡訪美,到白宮與特朗普會面。5月,特朗普首次以美國總統身份出訪,第二站便選擇以色列作為出訪地區(首站出訪國家是沙特阿拉伯)。特朗普亦是首位以美國總統身份到訪哭牆的美國總統。
伊朗核问题
内塔尼亚胡反對與伊朗和解、反對與拒絕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或其他伊斯蘭國家組織同盟,但在反對伊朗政府的方面,他及以色列政府的立場卻與長期和以色列維持敵對關系的沙特阿拉伯及其他阿拉伯國家持相同立場,皆反對伊朗擁有及研發核武的權利,同時亦指控伊朗支援國外的恐怖主義活動。
2015年3月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競選期間,應共和黨的美國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單方面邀請(無按照傳統事先徵求及知會總統),到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使他成為第二位三次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的政府首腦,打平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紀錄。[10][11]内塔尼亚胡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內容,主要是批評美國及另外五國(中、英、法、德、俄)與伊朗達成的伊朗核協議,他在演講中批評伊朗並不可信靠,而因博納並無事先徵求及知會總統奧巴馬,歐巴馬總統也拒絕在白宮接見内塔尼亚胡,並在一些媒體訪談中稱,内塔尼亚胡對中東沒有建設性及新建議,也無在白宮觀看他的演講直播。其前往美國國會演講時,全體共和黨及部分民主黨的議員起立鼓掌,但民主黨的議員則有50多人退席及杯葛演講,部分民主黨人選擇在議員辦公室觀看演講,但拒絕進入眾議院議場聆聽演講。共和黨的反對伊朗核協議立場亦與内塔尼亚胡相同,而伊朗重新在國際社會立足,對美國盟國以色列及沙特阿拉伯構成威脅(儘管以色列及沙特阿拉伯是敵對關係,但兩國同樣反對伊朗政權),這也是内塔尼亚胡獲邀請及堅持赴美演講的原因。
巴以冲突
特种部队服役的經歷,加上其兄死於戰爭,使其深信上帝將帶領他們在正邪戰爭中獲勝,他並不信任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雖然他已改變立場支持巴勒斯坦立國,但他反對巴勒斯坦擁有軍隊,同時亦反對按照國際主流意見要求在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邊界讓巴勒斯坦立國。實際上對兩國方案持反對的立場,受到國際批評。
对中国关系
2017年4月,内塔尼亚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念两国建交25周年,并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
经济政策
内塔尼亚胡主张削减福利,推动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和犹太教正统派参与工作,减轻企业税负负担。
简历
- 1949年10月21日生于特拉维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
- 1967年-1972年,以色列国防军特种部队服役。
- 1976年-1988年,尤纳森反恐怖研究机构执委会任委员、主任。
- 1982年-1984年,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副館長。
- 1984年-1988年,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
- 1988年,当选为利库德集团的议员。
- 1988年-1991年,以色列外交部副部长。
- 1991年-1992年,以色列总理府副部长。
- 1993年,当选为利库德集团主席。
- 1996年5月29日,在以色列新一届大选中当选为以色列总理,1998年兼任外交部长。
- 1999年5月,在第二次总理直接选舉中败于埃胡德·巴拉克。
- 2002年11月,出任以色列看守政府内阁外交部长。
- 2005年12月9日,第二次当选利库德集团主席。
- 2009年2月20日,受命组建新一届政府。
- 2009年3月31日,第二次出任以色列政府总理。
- 2013年3月18日,第三次出任以色列政府总理。
參考資料
^ David Remnick. Bibi's Blues. The New Yorker. 23 January 2013.
^ 台譯納坦雅胡,風傳媒用例:[1]、聯合報用例:[2]、自由時報用例:[3]
^ Martin, Douglas. Benzion Netanyahu, Hawkish Scholar, Dies at 102. 紐約時報. [2018-08-21].
^ EXIT POLLS: NETANYAHU, ALLIES WIN ISRAELI ELECTION. AP. [22 January 2013].
^ 以色列总理称访华重在推动经济合作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5-10.,亚太日报,2013年5月9日
^ 以色列总理开除两部长 明年三月或将进行大选. [2015-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 大選打極右牌搶票 利庫德集團反敗為勝 內坦亞胡四連任以總理2015-03-19
^ Lis, Jonathan. Israel's 34th government sworn in after stormy debate. Haaretz (online). 14 May 2015 [3 June 2015].
^ 内塔尼亚胡将兼国防部长
^ 赴美演說 圖阻美伊就核問題達協議 以總理被奧巴馬狠批危言聳聽2015-03-04
^ 警告美勿與伊朗達核協議 以總理被奧巴馬嗆無新意2015-03-05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
官衔 | ||
---|---|---|
前任: 希蒙·佩雷斯 | 以色列總理 1996年-1999年 | 繼任: 埃胡德·巴拉克 |
前任: 艾胡德·奧爾默特 | 以色列總理 2009年- | 繼任: 現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