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













當代新儒家,又稱現代新儒家,一個現代儒家學派,起源於中華民國建國時期,在國共內戰之後活動於臺灣、香港、美國等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改革開放與香港回歸之後,在中國大陸也開始發展。




目录





  • 1 背景和概況


  • 2 不同時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 3 當代新儒家的學術思想

    • 3.1 闡釋民主



  • 4 新儒家與其他學說的溝通

    • 4.1 與西方哲學的溝通



  • 5 代表人物

    • 5.1 三聖


    • 5.2 八大家



  • 6 参見


  • 7 參考資料


  • 8 研究書目


  • 9 外部連結




背景和概況


當代新儒家指民國新文化運動以來全盤西化的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擴大,一批學者堅信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仍有價值,認為中國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價值,謀求发展中國文化和社會現代化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1921年學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學衡雜誌的創刊,以純學術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國文化的精粹,同時也引發了新儒家哲學思辨的興起。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東美所說:“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牟宗三說:「凡是願意以平正的心懷,承認人類理性的價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包括哲學思想、觀念系統、主義學說、政經活動……),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當代新儒家的共通點是一方面致力對儒、道、釋三家作出新的詮釋及應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學思想融會在中國傳統智慧之內,從而肯定中國傳統哲學也可發展出民主與科學等現代思想,嘗試完成中西哲學會通的工作,故與单純肯定傳統的保守的國粹學派,即以康有為為首的孔教運動的路線有顯著分別。更正統的新儒家則認為並不需要以其他文化學說體系的角度來變通儒家,而是從儒家本身的體系及其包含的普適性道理出發發展新時代的儒學。同時,各个文化體系也可從其他文化體系中吸取有益適補的成分。



不同時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劢、馮友蘭;1950年至1979年為第二代,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霍韜晦、姚新中、王康等[1]。其中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曾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他們與方東美、馮友蘭、熊十力、梁漱溟遂有新儒學八大家之美稱。



當代新儒家的學術思想


據台灣東海大學榮譽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在香港《成報》發表的「當代新儒家的學術貢獻」,可分為以下五點:


  1. 表述心性義理:使三教智慧系統煥然復明於世

  2. 發揮外王大義:解答中國文化中政道與事功的問題

  3. 疏導中國哲學:暢通中國哲學史演進發展的關節

  4. 消納西方哲學:譯註三大批判融攝康德哲學

  5. 會通中西哲學:疏導中西哲學會通的道路

1949年前後,包括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及錢穆等儒者均因時勢動蕩而居於香港,並在香港設立新亞書院,對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作出不少貢獻,並被視為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闡釋民主


熊十力闡述了孔子大道之業為真正的民主的思想,認為大同之治,群龍無首,天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是最高的民主政治。[2]



新儒家與其他學說的溝通



與西方哲學的溝通


中國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人或可說:你這樣作,是把康德拉入中國的哲學傳統裡,這未必是康德之所願,而你們中國那一套亦未必是康德之所喜。我說:理之所在自有其必然的歸結,不管你願不願;而以康德之特重道德而且善講道德,則中國這一套亦未必非其所樂聞。你以為中國這一套未必是康德之所喜,是因為你不解中國這一套之本義、實義,與深遠義故。假若中國這一套之本義、實義,與深遠義能呈現出來,則我以為真能懂中國儒學者還是康德。
— 牟宗三,序,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新儒家與美國實用主義的會通

安樂哲、郝大維等學者認為,儒家應當在中國哲學思維的特殊性中去理解,而不應當附會到西方的思維框架中去。同時,他們又認為儒家學說的內容和關注社群共同生活的约翰杜威民主思想有相通的地方。新儒家學者通過儒家思想和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實用主義的會通,構建出關注社群生活的儒家民主主義。[3]



代表人物



三聖


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合稱新儒家三聖。



八大家


新儒學八大家是具有代表性的八位當代新儒家學者的合稱。分別是:


  • 熊十力

  • 梁漱溟

  • 张君劢

  • 冯友兰

  • 方东美

  • 唐君毅

  • 牟宗三

  • 徐复观

此外,在1940年代,賀麟曾提出新心學,將黑格爾哲學加入儒家思想之中。



参見


  • 儒家


參考資料




  1. ^ 霍韜晦. 世紀之思. 香港: 法住出版社. 1999年: 83–93. 


  2. ^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


  3. ^ 安樂哲 郝大維:儒家民主主義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3-07.



研究書目


  •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1)。

  •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外部連結


  •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研究之省察〉。

  • 劉述先:〈對於當代新儒家的超越內省〉。

  • 劉述先:〈從中心到邊緣:當代新儒學的歷史處境與文化理想〉。

  • 刘述先:〈现代新儒学发展的轨迹〉。

  • 刘述先:〈当代新儒家对西方哲学的回应〉。

  • 李明輝:〈由「內聖」向「外王」的轉折--現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學〉。

  • 翟志成:〈文化激進主義 vs.文化保守主義:胡適與港臺新儒家〉。

  • 余紀元:〈新儒学的《宣言》与德性伦理学的复兴〉。


  • 賴賢宗:《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

  • 賴賢宗:《儒家詮釋學》

  • 陳弘毅著,李道晴譯:〈儒家與民主憲政——从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谈起〉(2007)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op Tejano songwriter Luis Silva dead of heart attack at 64

政党

天津地下鉄3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