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戰線 ,簡稱統戰 ,是一種由共產主義者(或其他)採用的政治鬥爭方式,指聯合不同政治團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奮鬥,其基礎理論由第三國際確立。通過統一戰線,共產黨人得以聯合不同的工農階級,推翻敵對的資本主義勢力。
這裏的統一戰線的意義,並非特指追求「國家統一」。
目录 1 起源 2 統一戰線在中國 2.1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統一戰線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統一戰線 3 國際政治 4 参考文献 5 参见 起源 「統一戰線」學說最早出現在列寧的著作。列寧重視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時,如何擴大己方陣營,鞏固革命成果,擊敗資產階級敵人的策略。無產階級必須在革命中使其他社會階層、陣營如小資產階級、中農、民族資產階級等加入己方,或者支持己方的政策,或者最少保持中立,以最大程度孤立敵人——官僚資產者與帝國主義。
統一戰線在中國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統一戰線 参见:國共關係
自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以來,中共曾與中國國民黨實現過兩次「統一戰線」。1923年,國民黨時任總理孫中山「聯俄容共」,在蘇聯撮合(《孫越宣言》)下與中共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共稱「國共統一戰線」)。其後,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國民黨實行清黨,使第一次國共內戰爆發;而內戰當中,中共亦對各地工農階級展開統戰工作(稱「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在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於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對抗日本入侵;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又聯合其他政治力量(「民主黨派」)對抗國民黨(稱「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統一戰線 更多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由於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後,原本已不把階級鬥爭當作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參考毛澤東的矛盾論)。但文革前幾年的四清運動到文革,毛澤東又極力宣揚階級鬥爭的進步性和必要性。1978年改革開放路線確立後,中共確認文革為「全局性錯誤」,連帶地「階級鬥爭」一詞也被避諱,不再被用來形容中國社會的分配不均問題。
但進入1990年代,由於「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傾斜,使得中國社會的所得分化再度受到重視。科研機構曾對此做出許多調研,但因為文革被否定所導致的禁忌,階級鬥爭不能再被提及,所以通行的詞彙變成「社會階層」。而這些由於專業、收入造成的新生「階層」成員有些並沒有加入「(中国共產黨的)組織」,如何確保這些成分能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政策,變成重要的課題。一方面在實務上也必須重新用「統一戰線」團結「新階層」。
中共在2006年11月新頒《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文件,是这一時期統一戰線繼續作為中共重要政策的範例。特別是文件中提到下面的意見: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要切實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份子組成,集中分佈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他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促進共同富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統一戰線工作新的著力點,要最大限度地把他們團結在党的周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國際政治 「統一戰線」也用在國際政治的政治鬥爭中。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主義陣營大國都曾積極拉攏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支持,一同反對美国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這些國家雖不願加入華沙公約,但也願意採取不結盟政策。中蘇等國聯合「第三世界」新獨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許多投票中,多次使美國居於孤立地位。最經典的案例見於中国代表权变更。
另外,中蘇兩國在1960年代交恶,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後,出現中美日歐聯合抵制蘇聯的局面。北京認為蘇聯已經變成「社會帝國主義」,威脅比美國還大,應此需要支持「聯美反蘇統一戰線」。毛澤東甚至對亨利·基辛格說,「台灣是小問題,蘇聯才是大問題」。其最高潮是中、美、英、日諸國聯合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
参考文献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中共2006年11月發出「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 参见 政治主题 共产主义主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国家阵线 (东德) 聯俄容共 北方聯盟(阿富汗)
中国共产党
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 · 列宁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斯大林主义
毛泽东思想 党指挥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人民民主专政 · 統一戰線 · 人民战争 · 为人民服务 · 实事求是 · 整风 · 新民主主义 · 土地改革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反右运动 ·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三个世界
华国锋时期指导思想一纲两目(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安定团结) · 两个凡是(汪东兴)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四项基本原则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改革开放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猫论 · 摸论 · 三个有利于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大讨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要內容 · 保持先进性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可持续 · 和谐社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國夢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其他 五讲四美三热爱 ·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清除精神污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荣辱观
制度
章程、入党誓词 · 幹部職務名稱表制度 · 党旗、党徽 · 党费、党产 · 党报、党刊 · 纪律检查机关/“双规”→留置 · 民主集中制 ·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央组织
全国代表大会
中央委员会
最高负责人 (历史沿革)1921 中央局(书记) → 1922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 1925 总书记) → 1927 中央委员会 (总书记 → 1945 主席 → 1982 总书记 )
中央政治局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常务委员会 /中央书记处/中共中央秘书长
议事协调机构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 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 ·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 ·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 · 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密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全国扫除黄色出版物、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工作小组(办公室) ·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中央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 · 全国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央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领导小组 · 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反腐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 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 · 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 中央修改国家宪法工作领导小组(非常设)
直属机构 中央办公厅 · 中央组织部(保留国家公务员局牌子) · 中央宣传部(加挂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牌子;中央文明委办公室设在中央宣传部,由中央宣传部代管) · 中央统战部(保留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国家宗教事务局牌子) · 中央外联部 · 中央政法委 · 中央政策研究室 · 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 · 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 · 中央外事办 · 中央编委 中央编办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保留中央编译局牌子) · 《人民日报》社 · 《求是》杂志社 · 《光明日报》社 ·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直属机关 的下属机构
中央办公厅 下属机构 中央警卫局(中央警卫团) · 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 · 中保委 中央保密办(国家保密局) · 中央密码办(国家密码管理局) ·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 · 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 ·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 中南海业余大学(併入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保留建制)
中央委员 (候补委员) 二届(候补) · 三届(候补) · 四届(候补) · 五届(候补) · 六届(候补) · 七届(候补) · 八届(候补) · 九届(候补) · 十届(候补) · 十一届(候补) · 十二届(候补) · 十三届(候补) · 十四届(候补) · 十五届(候补) · 十六届(候补) · 十七届(候补) · 十八届(候补) · 十九届(候补)
中央军事委员会
沿革 1925 中央军事部 → 1926 中央军事委员会 → 1928 中央军事部 → 1930 中央军事委员会 → 1931 中央军事部 → 1937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 1945 中央军事委员会 → 1954 中央军事委员会
负责人 中央军事部长 → 中央军委书记 → 中央军事部长 → 中央军委书记 → 中央军事部长 → 中革军委主席 → 中央军委主席 → 中央军委主席
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央纪律 检查委员会
沿革 1927 中央监察委员会 → 1949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 1955 中央监察委员会 → 1978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负责人 1949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 1955 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 → 1978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 → 1987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地方组织
地方各级党代会 各省级行政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集体 · 台湾省工委 省委(省委书记、省委办公厅)、自治区党委书记、市委书记、区委书记
基层组织
基层党代会 基层党委 · 党工委 · 党组 党支部 党小组
附属组织
社会团体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中国少年先锋队
武装力量
北伐战争 葉挺獨立團
十年内战 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 八路军 · 新四军 ·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 华南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大隊 、琼崖纵队)
三年内战 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华野) · 两广纵队
建国以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 · 中国人民志愿军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 中国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