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仙硬幣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五仙(香港)
價值
0.05 港元
直徑
17.50毫米(0.689英寸)
厚度
1.15毫米(0.045英寸)
重量
1.85克(0.059金衡制盎司)
邊緣
平滑
成分
黃銅鎳合金
鑄造年份
1863年–1979年
正面


圖案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背面


圖案
以中、英文刻上「香港五仙」






香港五仙硬幣(1949年)的正面和背面


香港五仙硬幣是一種過去流通的香港貨幣,面額為0.05港元,1989年1月1日停止流通。而斗零是廣東及香港人(尤其是較年長者)習慣上對五仙的叫法。




目录





  • 1 名稱由來


  • 2 歷史


  • 3 發行量


  • 4 注释


  • 5 参考




名稱由來


自明代起,中國與外國進行的貿易多以白銀進行,由外國進口中國之白銀主要為西班牙銀圓。西班牙銀圓標準重量為27.4克。到清末光緒年間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於1887年起開始在廣州仿照西班牙銀圓之大小重量鑄造銀幣,因上有蟠龍像,習慣上稱之為龍洋。龍洋的輔幣中五分為一圓之百份之五,即白銀1.37克,合中國重量單位3分6厘。而当时在廣州街市中的商行内部时常使用背语的方式议价以防外人知晓。流传最多的一种是「之辰代碼」,分別以「之」-(1)、「辰」亦有「臣」一说-(2)、「斗」-(3)、「馬」-(4)、「蘇」-(5)、「零」-(6)、「候」-(7)、「裝」-(8)、「彎」-(9)來代表數字1至9,因此五仙便被叫作「斗零」。由于五仙的硬币特殊,这种叫法逐渐被外行人熟知和传播开。



歷史


在香港,港元原本亦跟西班牙銀圓一樣,為銀本位貨幣,港幣1圓之重量亦與西班牙銀圓及中國之龍洋一樣。1866年至1933年間的5仙硬幣均以白銀鑄造。1903年的五仙硬幣重1.37克,相當於3分6厘(即0.036兩),因而被稱作「三六」。當時在香港的果菜欄所用的暗語與廣州一樣,故此港幣5仙亦稱為「斗零」。


1933年,港元取消使用銀本位,5仙硬幣亦改用黃銅-鎳合金鑄造,但小币值的硬币「斗零」稱號仍一直沿用下來,在80年代亦曾有称「大斗零」。


最後的5仙硬幣是在1979年推出,1980年所铸造的5仙硬币并未发行。直到1988年,香港政府再次发行5仙硬币,但此次发行的5仙硬幣只包括在官方未使用及精铸套币内,并无正式流通。至1989年正式停止流通。



發行量






























































年份[1]鑄造量
1903
6,000,000
1904
8,000,000
1905
1,000,000
1905H
7,000,000
1932
3,000,000
1933
2,000,000
1935
1,000,000
1937
3,000,000
1938
3,000,000
1939H
3,090,000
1939KN
4,710,000
1941H
777,000
1941KN
1,075,000
1949
15,000,000
1950
20,400,000
1958H
5,000,000
1960
5,000,000
1963
7,000,000
1964H
20,000(当时只有很少在市面流通,品相较佳的值港币数千元)
1965
18,000,000
1965H
6,000,000
1967
10,000,000
1971KN
14,000,000
1971H
6,000,000
1972H
14,000,000
1977
6,000,000
1978
10,000,000
1979
4,000,000
1988
25,000


注释




  1. ^ Krause, Chester L. Standard Catalog of World Coins. Iola, Wisconsin: Krause Publications. 2001: 919. ISBN 9780873418843. 



参考


  • 香港金融管理局季報2005/9


  • 广州口语:“斗零”高跟鞋,2005年9月11日羊城晚報

  • 『香港掌故』 - 1983年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op Tejano songwriter Luis Silva dead of heart attack at 64

政党

天津地下鉄3号線